◎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李宝乐
记者日前在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采访时看到,高纯稀土金属靶材中试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该中试产线仅有15名技术、生产人员,占地不足百平方米。但其生产的高纯稀土金属靶材却同时具备可实现屏幕折叠和低能耗、提高屏幕分辨率和饱和度的产品特性,受到了众多手机、智能电视厂商的追捧,一条中试产线就可实现年销售额千万元。
从技术发明到应用、中试放大、批量生产,需要长时间的反复验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达尔文死海”指的就是这个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触碰的中间地带。
经过几十年研发沉淀和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创新,包头市积累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亟待转化落地。我国稀土行业第一个新材料中试基地应运而生,旨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长期难题,跨越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之间的巨大鸿沟。
“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科研成果和解决行业难题的关键技术,中试基地就是助力实验室技术落地的孵化器和培养皿。我们也朝着这一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成果转化工作,多培育‘高新尖特’产品,技术向产业端延伸,进一步提升稀土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中试基地高端钕铁硼磁材研发项目负责人李泉说。
自成立之初,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出台《稀土院科技开发管理办法》《稀土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形成一系列“科研成果转化手册”,将科研与生产分开,摘掉科研人员头上的经济指标,让他们轻装上阵做好稀土前沿研究,也让生产技术人员心无旁骛做好工艺、产线升级,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截至目前,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已建立起高纯稀土金属靶材、稀土合金材料、PVC稀土复合稳定剂、稀土磁性材料4条中试产线,形成先进完善的生产、测试装备条件,解决了一批稀土新材料产业化和应用技术难题,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面向社会开放的稀土中试平台,多项科技成果、产品达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