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聚力培养大国工匠

【代表委员谈教育科技人才①】

 ◎本报记者 符晓波  过国忠  吴纯新  

   实习记者 陈汝健

    

    “作为一名从焊接培训中心走出来的全国劳模,26年的职业生涯让我体会到‘劳动光荣’,也让我意识到‘强国有我’中,我们每一位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全国人大代表赵宗合说道。

    作为中国一冶钢构公司的电焊工,赵宗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身处制造业,他切身体会到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技术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入职不能马上“上手”;另一方面,电焊是门苦差事,年轻人不愿干,“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此次他带来相关建议,希望就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争取到更多政策支持。

    赵宗合的建议,侧面反映出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将目光聚焦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高技能人才缺口大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李承霞代表介绍,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22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名,占比超30%。

    “不过,从我了解的企业看,高技能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从缝纫车间成长起来的李承霞长期关注产业一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多次走访企业调研。她认为,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重要基础,但就目前产业发展与需求来看,许多行业工匠人才数量仍捉襟见肘。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需求。”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万师强委员非常认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科技人才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技术应用创业人才,前者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后者由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培养,前者是创新源头和基础,后者是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科技强国要素,缺一不可。

    职业教育要紧跟产业技术变革趋势

    针对高技能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受访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岗位能手”“大国工匠”不会凭空产生,要从学校抓起、从培养手段和路径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质量。

    职业教育是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伟坤说,各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低、与应用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多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未有效衔接、及时调整。”

    衡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海霞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职业教育实践类课时占比大、设备设施耗材多、更新快,办学成本是同层次教育的2至3倍,但目前规定的政策仅是“各地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可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

    因此,崔海霞建议,职业院校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不断调整优化已有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出校理论知识扎实、入企人岗匹配。”此外,财政部门要科学测算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与现有投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社会观念亟待改变

    除了投入建设,众多受访者集中反映的职业教育“短板”问题还来自社会认知层面。“现在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报考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厦门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黄世忠代表介绍,事实上,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就业形势很好,就业率高于许多高等院校。

    谈及社会偏见的原因,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负责人王淑英代表认为,“职业学校升学机会少,走了职业教育体系以后,在继续深造等方面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报考。”要改变这种情况,她建议优化中专高职大学的贯通培养渠道,增加广大技能人才升学机会。

    此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委员建议,选取一批基础好、意愿强、声誉优的高职院校,由政府、教育部门、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共办,建设一批高水平领军职业大学,做优做强职业本科院校的存量和增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制造强国需要一大批真才实学的工匠,我非常看好中国职业教育未来。”黄世忠说,随着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精细,高技能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要在待遇、晋升、技能评定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让更多高技能人才有获得感、成就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