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8日 星期三
家校社协同,打造青少年健康成长“同心圆”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除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之外,也着力破解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强化三方职责和功能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性支持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表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职责。

    学校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门教育的专业机构,所以学校在育人方面具有主阵地作用,在三方协同育人上发挥主导作用。《意见》要求各地各级学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要与家庭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要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外育人资源,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并将其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家长则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履行到位。

    社会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意见》的出台让社会如何与学校、家庭协同变得具体和生动。《意见》指出,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社会育人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

    健全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姚凤认为,《意见》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进行的科学指导、理性呼吁、规范操作,坚持的是三方同心发力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姚凤表示,应重点完善三项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建立学校主导的联席共议机制,制定协同育人推进计划。二是建立社会资源的集聚共享机制,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努力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开展多元社会体验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专业队伍的联智共育机制,做好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

    那么,如何能做到三方协同育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分析,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对此,《意见》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党的领导;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落实;要健全工作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张志勇指出,《意见》还明确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这也是健全评价机制、强化职责落实的重要举措。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