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格里宾 译者:张玫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 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
【字里行间】
◎刘园园
我们经常忙于埋头赶路,而忘记抬头看天。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格里宾的新作《奇观:月球之谜、宇宙之始及生命的起点》(以下简称《奇观》)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却给我们打开了仰望星空、透视宇宙的一扇窗。
无论你现在何处,不妨先从深陷其中的生活里抽身出来,抬头看看天空。你眼前的宇宙,已有大约138亿岁的高龄,其误差不超过1%。这一数字,是科学家们历经多年、前赴后继测算得出的结果。想想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它就好比,蚍蜉精确丈量出了大海的面积。
我们经常说,宇宙始于一场“大爆炸”,那么,它在大爆炸之前长啥样,现在又在忙什么? 对于这个看似无解的终极问题,人类也找到了一些眉目:“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的东西;现在,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至于未来,宇宙很有可能膨胀得越来越快,最终走向“大撕裂”,万物被暗能量所摧毁。不过,你倒不必为此虎躯一震,因为宇宙年龄以亿年为计,我们基本看不到那惨烈的一天。
或许你曾无数次抬头望月,也经历了若干次四季的轮回,并早已对这两者都习以为常。但你可曾想过,月亮与四季之间,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奇观》告诉我们,大约44亿年前,一个巨大的“天外飞客”与地球碰撞,飞溅出的物质形成月球。正是这次大冲撞,导致地轴严重倾斜,地球飞速自转,这才有了四季轮回。
蝴蝶效应也是一场细思极恐的奇观。50年前,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曾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因此家喻户晓。在《奇观》这本书里,约翰·格里宾举了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例子:两颗雨滴同时坠落在洛基山脉,落点距离可能不到一厘米,但最终却一个流向大西洋,一个流向太平洋,各奔东西。
再说说人。地球花了20亿年时间,才等到两个原核生物偶然相遇,孕育出第一个真核生物。6500万年前,一颗撞击地球的陨石,为哺乳动物走上地球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粗略估算,人类在350万年到400万年前才从猿猴中分化出来。大约50万年前,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后来才有了分布于各个大陆的现代人。人类的出现,有赖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天作之合”。其中一个幕后功臣正是月球——它扮演着地球稳定器的角色,使地球气候变化没有那么极端和剧烈,从而为人类诞生创造了条件。而如前所述,月球的存在本身,也出于阴差阳错的偶然。
约翰·格里宾在书中打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方:如果用一个圆圈代表我们对世界的全部认知,我们知道的一切都在圆内,不知道的一切都在圆外,我们知道得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意味着已知与未知的边界都在扩大。的确,《奇观》这本书帮助我们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超脱出来,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圈”迅速扩展到138亿光年之外。在这个“认知圈”里,新登场的是横跨天文学、物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宇宙奇观。与此同时,这本书也不由让我们感叹自己的无知:这个复杂又奇妙的世界,实在是未知太多,已知太少!这或许正是世界的迷人之处吧。
其实,阅读《奇观》,不仅能拓展“认知圈”的周长,也能丰富“认知圈”的维度,让它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这本书不单深入浅出地趣解了关于宇宙的知识,更引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深思。比如,“蝴蝶效应”令人想起《礼记》中所言——“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东方与西方智慧殊途同归的碰撞,带给我们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新思考。
合上《奇观》这本书的同时,也会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新的认知。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既是宇宙史上偶然中的偶然,微尘中的微尘;同时也是生命史上智慧中的智慧,珍贵中的珍贵。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便晓得对自然与万物抱有谦卑和敬畏之心,更明白人生中的诸多烦恼磕绊,皆是小事,不必介怀。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便感悟到人生并非可有可无的“到此一游”,挖掘生命的意义,展现生命的价值,是每个个体对自己的责任。虽说人生短若一瞬,但让它白白流逝,连宇宙见了,都觉得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