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他们为地方产业开“良方”,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贵州来了广州农村科技特派员
高开国在实验室优化黔南州地区的生猪养殖技术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叶 青

    近年来,广州市科技局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拉开了东西部科技特派员跨省区服务的序幕,由具有专业优势的“高开国们”带队,向贵州省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等地区输送广州的创新理念、领先技术、优秀科研人才、优质科研平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近期,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幅降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开国放心不下远在千里之外贵州省黔南州的养殖户,他多次和当地养殖户联系并逐一了解猪舍仔猪的健康情况。

    高开国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两年前,他来到黔南州,创新“传帮带”模式,攻克生猪养殖难点,助力农民增收,促进生猪养殖转型升级。近年来,广州市科技局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拉开了东西部科技特派员跨省区服务的序幕,由具有专业优势的“高开国们”带队,向贵州省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等地区输送广州的创新理念、领先技术、优秀科研人才、优质科研平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科技帮扶解忧,为生猪产业开良方

    生猪产业是黔南州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规程缺乏,导致农户生猪养殖成活率低下。

    “我们初到黔南州瓮安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原来家家户户养生猪,遭遇非洲猪瘟后,生猪差不多都死了,损失较大,大大打击了农户的养殖信心。”高开国回忆道。

    经过深入走访,高开国为当地养猪业开出一则“良方”:利用科技特派员现有的科研成果,筛选出适合黔南州地区的生猪养殖技术,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围绕疫病防控、营养配方、饲养管理、废弃物处理等,开展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形成可复制的“研发+公司+合作社(小区养殖)+科技特派员+农户”示范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保证了养殖技术能覆盖到最基层的养殖户,另一方面借助龙头企业购销平台,保障生猪销路,降低农户市场风险。”高开国说,“有了明确的链条式养殖模式后,农户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自然也有信心重拾养殖业了。”2020年12月,这则“良方”获得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帮扶项目支持,实施时间三年。

    近年来,广州市科技局充分发挥广州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支持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帮扶项目对接服务方式与贵州省精准对接合作。目前,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与贵州省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开展的科技帮扶项目累计已有43项。

    “科技帮扶项目的优点,在于更能把资金用到刀刃上。”高开国说,比如针对粪污废弃物处理,他们专门安排了部分项目经费,委托当地公司建标准化养殖场,保护好生态环境。

    科技帮扶项目逐渐改变了黔南州的生猪养殖状况,农户从原来养不活猪、一养就亏本,到目前不仅养得活,而且养得好、能赚钱。黔南州瓮安县龙蟠村合作社的生猪成活率高达96.2%;生长速度加快,上市时间缩短7—8天;带动总收益达到10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更关键的是,农户养殖信心和养殖技术水平双双提高。高开国表示,未来,科技帮扶将持续实施,努力实现既促进黔南州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人才支援,小刺梨做成大产业

    在毕节市的山上,金黄的刺梨果挂满枝头。可几年前,当地老百姓对种植刺梨果并不热心。

    “毕节的刺梨果过去以农户小作坊加工为主,只是简单用来制作果脯、酿酒等,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加工。此外,刺梨鲜果苦涩,不好销售,所以,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较低。”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余元善说。

    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余元善多次前往毕节,详细调查分析了毕节不同地区、海拔的刺梨果实的营养成分。他发现不同地区、海拔的刺梨果实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原因涉及品种、气候、水分等多种因素。调研为后期根据刺梨果实营养特点进行精准加工奠定了基础。

    “我们提出两个发展思路:一是开发植物茶饮料,二是发展刺梨精深加工产业。”余元善说。之后,他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当地企业合作,研发筹建生产线。面对刺梨果汁容易变黑、果汁榨取不充分等棘手问题,余元善和团队从设备选型到工艺优化,逐一解决。他们研发的刺梨果汁加工技术及其刺梨汁加工操作规程,在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应用后,使产品合格率提升了40%,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还深入毕节市的农业企业和田间地头,传授天麻产业发展实用新技术、新知识,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培育黄天麻近4000亩、乌天麻近1100亩,相比传统种植方法,每亩增收分别达到了3500元和4400元。

    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在毕节辛勤工作,是广州市科技局全面落实《广州市加强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实施方案》,着力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加强技术人才支援的工作缩影。据统计,广州市科技局已累计派遣78批次、200余人次的农业专家团队赶赴帮扶协作地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共进行了技术培训56场次,培训人员6000余人,派发科技资料6000余册。

    瞄准产业所需,田地增收农民致富

    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州农科院)副院长戴修纯介绍,4年前,广州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前往黔南州惠水县开展优质水稻引种示范项目。针对贵州高海拔山区水稻产量低的现状,引入“滇杂31”“滇禾优615”等水稻良种,最终创下每亩580多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亩增产近1倍,人均增收3000余元,打破了冷凉山区水稻长期低产的“魔咒”。

    去年,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农科院继续推动高产冷水稻良种在黔南州贵定、惠水、平塘等5地推广种植7000多亩,惠及农户2773户、11092人,新增经济效益1296万元,50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掌握了优质稻栽培技术。

    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不仅引进“一粒种子”,保障贵州粮食生产安全并增收;还创办“一个基地”,加快良种良法良机推广。依托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和广东省、广州市农科院等单位与黔南州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东西部协作良品良种示范引种基地,推动贵州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需求的有效对接。

    “基地已于2021年正式运营,首批243个示范引种蔬菜优良品种中,有75个来自广州。引种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广州玉米新品种‘广黑甜糯’已推广到贵州多县种植,取得初步成效。”戴修纯说。

    在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广州市科技局持续深入推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帮扶协作地区的农民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华南农业大学牵头与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开展合作了“蜂糖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形成高效的蜂糖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选育出果实品质优、丰产稳产性强的蜂糖李优系“一点红”,亩产较常规蜂糖李增产13.64%,实现亩产增收近4000元,促进贵州蜂糖李产业升级。

    “我们还将在原有技术服务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制度,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让贵州产业的路越走越宽。”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