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厚植创新沃土 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青岛市崂山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上)

    ◎本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 讯 员 于  昱  张绪霞 

    

    11月7日,青岛市统计局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各区市的经济运行数据。凭借395.8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崂山区实现了810.71亿元的总产值。从增速上看,崂山区以6.0%的经济增速,位居青岛市第一。

    亮眼成绩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创新固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需要天更高、水更阔。同样,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的激发和生长,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崂山区系统出台科创领域全新政策,营创聚才汇智生态,突出平台支撑,加快创新要素聚集,为企业厚植创新发展的沃土,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近日,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搭平台聚人才 孕育科创“生力军”

    崂山脚下,“双创”地标正在加速崛起。

    总占地约300亩的青岛国际创新园,拥有17栋商务楼宇,是该市单体建筑体量、投资规模最大的科技产业园区,目前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部园区。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园内的一家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智慧海洋领域解决方案最多、产品最丰富的企业。吸引该企业落户的,正是这里丰富的研发、技术资源。高产业集聚给企业带来了充沛的发展活力。“这儿集创新创业企业办公、科技展示中心、企业加速器孵化器、企业交流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给了我们大展拳脚的空间。”励图负责人说。

    包括青岛国际创新园在内,崂山区打造了巨峰科技大厦、创智谷、医疗器械产业园、院士智谷、巨峰飞地产业园等一批创业园区,孕育出了一批科创“生力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崂山区建立起“产才融合”储备模式,通过构建企业为主的市场化人才引育机制,厚植人才沃土,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院士领衔、龙头企业支撑;探索出“平台引才”集聚路径,在全省首设“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链人才联盟”“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链人才联盟”,招才引智“千山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

    截至8月,崂山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2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及外聘院士4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9人,泰山学者及产业领军人才260人。

    强政策优服务 集聚发展“原动力”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气象保障任务。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创造了多普勒激光雷达和环境遥感的多项“第一”。

    创新让企业占据风口、屹立潮头,企业创新的底气,来源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崂山区靶向瞄准企业关注的资金、载体、审批等‘卡脖子’问题,一揽子出台了‘1+1+15’科创政策。”崂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区长、区科创委主任李维波告诉记者,“1+1+15”就是整合形成1个《崂山区支持产业发展集成政策》,多个“产业”向帮扶举措集中发力,制定《崂山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细则》15条,不断优化提升企业和人才服务效能。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需要念好“结合”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今年以来,崂山区拓展沟通渠道、搭建互通平台,更好地发挥企业服务专班作用;推行企业开办“全链通”、优化企业注销“一窗通”;启动山东省首个“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平台;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创新推出12条“硬核”惠企服务举措,拿出近10亿元财政资金帮扶企业渡过难关。通过把“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崂山区“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走创新发展之路,离不开政产学研合作,而政产学研合作要进一步往高处走,就必须积极吸纳高校院所的创新力量和资源。崂山区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目前,该区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3所高校,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9家、新型研发机构14家、创新创业共同体4家。

    “崂山区将继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以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添能赋势。”张元升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