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曦
徐晓燕建立了“企业+科技特派员+核心技术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科技推广模式,由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推广与培训,在核心技术基地进行技术示范,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企业收购产品,将农户生产纳入企业的生产链条,实现农户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10月金秋,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旗下的天津天食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标准养殖基地洋溢着一派人欢鱼跃的丰收景象。
“公司将百万蛋鸡场产生的鸡粪通过昆虫转化,产出了高蛋白虫体,然后又将高蛋白虫体作为公司食用鱼的优质蛋白来源养出‘绿色鱼’。”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副总经理尚东维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应用了“农业废弃物高值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既解决了都市养殖粪污处理难题,又保证了水产品的品质。
这项排忧解难的新技术就来自于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徐晓燕团队,通过昆虫黑水虻,将畜禽粪便转化为高蛋白虫体和虫粪有机肥,并将转化产物高蛋白虫体应用于水产养殖,虫粪有机肥应用于当地蔬菜、果树、水稻种植,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同时,还给农民们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人人嫌的臭鸡粪变成了“摇钱树”
“鸡蛋不赚钱,鸡粪赚钱。”天津宝坻区牛家牌镇吴家牌村村民吴广民现在逢人就说。
吴广民家中养了3万只蛋鸡,遭遇鸡蛋价格下跌,半年累计亏损达到了20万元。就在吴广民一筹莫展的时候,徐晓燕了解到他的情况,将自己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利用粪便养殖黑水虻技术”推荐给他,并赠送了他50个养殖盒和种虫。
“鸡蛋卖不上价格,靠养虫子能有用吗?”吴广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开始养虫子。
为了坚定吴广民的信心,徐晓燕多次到他家中指导利用鸡粪养殖黑水虻的技术。很快第一批虫子“破茧而出”,徐晓燕又帮忙联系相关企业收购商品虫。这一次,就让吴广民收益600元。
在尝到甜头后,吴广民又自掏腰包购置了养殖盒300个,利用自己的3万只鸡产生的鸡粪,每个月养殖出9000斤左右的黑水虻商品虫,实现了近2万元的收入,弥补了饲料投入的损失,成功度过了困难期。
在吴广民的带动下,吴家牌村有24户农民养殖了黑水虻。以前大家都发愁臭鸡粪怎么处理,现在每户都抢着要,“臭粪”变成了大家的“摇钱树”。
把解决生产难题作为科研目标
徐晓燕长期致力于农业废弃物高值资源化利用研究,农民们在实际养殖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就是徐晓燕研究的目标。特别是2016年徐晓燕成为天津市的科技特派员后,她下乡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畜禽粪便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徐晓燕说,她在下乡进行科技服务时发现,奶牛养殖场中普遍存在粪污处理难的问题,一般一个1000头规模的奶牛养殖场,每年会产生超1万立方米的粪污沼液,工程化处理达标排放成本高,养殖场无法承受。此外,不合理使用沼液会造成作物烧苗、水体污染,导致农户不敢用沼液。
徐晓燕说,解决养殖场的生产难题是科技特派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带领课题研究团队从沼液的前期无害化处理,水稻种植中沼液还田方式、还田时期、还田量以及沼液还田后化肥的减量施用技术等每个细节入手,进行了3年的深入研究,最终制定了畜禽液体粪肥还田种植水稻技术模式,成功将养殖场的沼液粪肥还田利用,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并减少了水稻种植中30%化肥的用量,为养殖和种植户都带来了收益。该技术模式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采纳,并在全国推广。
将农户科技推广融入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发展,徐晓燕在技术推广中始终想着如何将农户的技术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相融合,实现农村、农业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为此,徐晓燕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建立了“企业+科技特派员+核心技术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科技推广模式,由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推广与培训,在核心技术基地进行技术示范,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企业收购产品,将农户生产纳入企业的生产链条,实现农户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在徐晓燕的努力下,近几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在天津市宝坻区、西青区等地被推广给500多位农户,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2022年天津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徐晓燕和她帮扶的农户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