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初心不改,架设科研到产业的桥梁

【亲历者说】

◎本报记者 张 晔

    不久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迎来了第72家专业研究所,第73家也正在对接中。今年4月25日,江苏产研院旗下的比较医学研究所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江苏产研院首家获批上市的专业研究所。

    江苏产研院的展厅里,一张习近平总书记与科研人员亲切交谈的照片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2014年。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产研院,听取研发工作介绍、了解产品性能、询问产业前景。在与科研人员交流后,总书记强调,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总书记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开出的好‘药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说。

    制造业发达的江苏省,曾面临着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断层的窘境:原有的国有科研院所大多转制为企业,高校的产学研机构存在机制障碍。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于2013年12月成立了江苏产研院,着力应用技术研发与供给,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成立之初,江苏产研院面临着如何通过改革,探索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治理新机制的问题。

    “为此,江苏产研院主要进行了3方面的改革,一是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治理体系,二是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和评价机制,三是财政资金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方式。”刘庆告诉记者。

    自建院之初,江苏产研院每年都要对下属的研究所进行考核,并给予其相应的奖励补助。考核的核心指标是研究所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以及研究所的市场化收入。几年下来,有数家研究所因为不适应这种考核机制而被淘汰出局。

    “江苏产研院的初心就是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成果、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加快资源整合和关键技术研发与供给;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改革中回归本源,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的问题。”刘庆表示,“江苏产研院的改革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遇到一个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曾经,刘庆在访问交流中遇到一个在先进材料领域拥有引领性技术、想要创业的团队。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技术参考,社会资本对该技术的估值较低,因此团队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机构。

    为了让该团队落户、技术落地,江苏产研院探索实施了“拨投结合”的支持模式,既有利于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又可以保持团队对技术的主导权。最终,该团队出资900万元,江苏产研院和地方政府出资100万元注册公司,该团队占90%股份;再由江苏产研院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共同资助1亿元用于公司运营。几年下来,公司估值超过20亿元,风险投资机构也纷纷看好跟投。B轮融资后该团队仍拥有超过60%的股权,充分激发了团队的科研积极性。

    “目前,我们的研究所已经形成了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的管理体制。”刘庆介绍。研究所的机构运营权,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一概由人才团队控股公司持有。其中,所长股权不得高于15%,持股人才数量不得少于20人。

    刘庆介绍,8年来,江苏产研院以架设“科学到产业”“全球创新高地到江苏”这两座桥梁为抓手,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了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吸引高水平项目经理团队超过200个,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有力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