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1日 星期六
中国农科院:
奏响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时代强音
金秋时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景色(2022年9月12日摄)。新华社发(陈碧生摄)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喜迎二十大】

    金秋时节,祖国大江南北,一派喜人丰收景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如今,我国水稻育种实现品质大幅提升,“中嘉早17”年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米粉加工品质优良;小麦育种突破高产优质兼容瓶颈,优质强筋小麦“中麦895”累计推广5100多万亩,灌浆速率、耐热性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首位;大豆品种高产广适支撑大面积扩种,“中黄13”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稳居全国推广面积之首……

    “我院把科技支撑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部署推进‘强种’‘沃田’系列科技行动,有效支撑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9月28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年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振奋地表示。

    2017年5月2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

    “总书记的贺信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我院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贺信精神作为全院改革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要求、总抓手,牢记使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担当,以服务国之大者为己任,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奏响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张合成说。

    今年6月8日23时,《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的最新成果,该团队首次获得了番茄的泛基因组,找回了番茄育种中“丢失的遗传力”。

    今年7月22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文彬团队的最新成果。其在水稻中发现的高产基因能够同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可提高作物产量3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该研究不仅发现了单一基因可同时调控多个重要生理途径,还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农业生产中“高产”与“早熟”之间的矛盾。

    在报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相继发布十年十大标志性科技成就、十年十大标志性改革举措。

    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历史性成就:发表论文5.5万篇,其中SCI论文1.7万篇,《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99篇;审定农作物品种1933项,其中国家审定品种908项,获得新兽药证书101个;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派出700多个专家团队、1.2万人次科技人员,辐射带动4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累计在全国应用超过700亿羽份高效H5/H7禽流感疫苗,成功阻断H7N9型禽流感向人传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谈及未来,张合成信心满满:“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力争到2025年,三分之一以上学科和研究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大科学发现增长40%,重大技术突破增长20%,重大科技产品数量增长20%,推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左右。到2035年,形成农业学科领域三分之一全球领先、半数并跑的创新格局,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到2050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全球农业科学发展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主要农业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