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在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实验室做实验 |
学校绝缘与监测实验室 史凡摄 |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制造生产线 史凡摄 |
【■广 告】
肇造武昌农业学校,历经数校分合更迭。今年10月,湖北工业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产教融合、优势互补、机制创新,为企业向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 精准服务
湖北工业大学集中优势学科、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依托“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精准服务区域发展。
聚焦学科发展方向,实现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湖北工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聚焦工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大力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明确学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都必须围绕做优绿色工业、做强制造业相关学科这个目标;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智能装备、生物与化学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三大优势学科群;强化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区域产业生态发展、新材料与绿色加工等建设;并以互联网+为新增学科,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使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技及人才更好地服务湖北重大战略需求。目前,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实现了与湖北省“51020”产业对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过80%,毕业生湖北省就业率超过60%。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湖北工业大学围绕区域产业链的核心需求,实施“一地一策”“一业一策”,打造“平台—项目—人才—市场”一体化体系,构建创新链,在重点产业链上设置技术创新中心平台等,汇聚优秀科技人员,组建“联合作战”团队,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大健康与生物技术产业,该校配有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级平台32个,推动创新链向前端移动,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目前,学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数字创意等重点产业,深度布局创新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先进技术支撑,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共建共享 优势互补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双方合力构建“平台共建、技术共创、人才共享”的紧密合作平台。
打造功能完备的共建共享平台体系。湖北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四大集聚区之一。该校以芯片国家产业学院和微电子与集成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平台为抓手,汇聚中外专家团队与湖北芯片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在光芯片、射频前端器件、三维存储芯片等领域,解决了多个制约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问题,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华为、烽火通信等领域名企。目前,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该校建有包括2个创新引智基地的各类科研平台166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面向企业的省级中试基地5家,布局建设校地企合作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1家、校企研发中心26家,直接服务湖北企业2500余家,深度合作超过500家。
构建协同攻关核心技术的共创机制。学校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打造面向未来的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地,一批真才实学的专家围绕产业“转”,抓住企业的需求和痛点,与企业研发人员合作攻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正在被逐一突破。生物制药领域合作是该校校企共创的一个缩影,学校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与湖北共同药业公司联合成立校企创新中心,聚焦全球甾体药物产业链前沿技术,围绕企业技术瓶颈,联合开展“甾体激素中间体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攻关,先后解决我国现有甾体药物生产菌面临的相关问题以及生产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企业增收数十亿元。今年以来,学校仅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技术合作,已促成合作项目30余项,申报省级揭榜制项目11项。
建有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共享体系。为了使学校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地服务地方的发展优势,2019年,学校推出“百名博士进百乡入百企”工程,常年30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各科技型企业,学校制定配套政策激发科技队伍创新潜力。该校多次获评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从企业聘请300余位技术人员成为学校研究生导师或兼职教授(教师),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从而实现了双向深度参与的人才共享体系。
机制创新 提高质效
为给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湖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早在2013年,学校就出台《湖北工业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师生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2020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湖北工业大学是全国赋权改革试点的40家高校院所之一。该校赋权改革最大限度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科技成果不分重大非重大,统一赋权给成果完成人;固定收益分配比例,成果转化收益中,学校提取4%作为收益,成果作价投资入股的,学校最高持股不超过10%;职务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只需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网站公示、备案,无需进行资产评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探索“先转化后收益”模式。同时,湖北工业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实际贡献等指标纳入职称评聘和考核,通过考核指挥棒的引导,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学校还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建设,组建技术经纪人团队,大力培养和引进助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专业人才;同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市场化渠道,强化转移机构建设,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打造科技成果资源库,打通线上交易渠道。疫情期间,湖北工业大学率先与湖北技术交易所联合打造“联百校转千果”云推介等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鼓励参与“揭榜挂帅”,实现了“产业融入校区、服务融入社区、科技融入园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蓬勃态势。
据湖北技术交易所统计,该校与湖北企业合作数量和技术交易额一直居省属高校前列;2021年成果转化入选全国“百强”,成果转让合同金额在全国高校院所中排名第74位。“要敢于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肠梗阻,形成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政策合力,让科研人员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把论文写在产业链条上,助力科技强省建设。”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彭育园直言。
走过风雨兼程的70年,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富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继续立足湖北,服务工业,引领科技创新,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火热实践。
(崔兵 胡心彬 陈凌)
(图片及数据来源: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