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做好科技计划改革“加减法”
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
◎本报记者 何 亮
2021年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拍摄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中国空间站模型。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领航定向的十年】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总书记一席话,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为新时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发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着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改革破冰 科技计划成为突破口

    科技计划作为政府配置科研经费和科技资源的重要方式,与科研人员关系最密切,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014年,在这个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一场“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开始破冰。

    3月,科技界熟知的“11号文”发布,吹响了改革的集结号。这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设立绩效支出、简化预算编制、改进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举措,意在把财政科研经费切实用到“刀刃”上。

    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计划改革的发令枪就此打响。

    我国科技计划体系迎来一次“大手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曾参与科技计划改革“破冰行动”方案的研究和讨论,在她看来,此次改革从国家层面重构现有科技计划体系并转变相关政府部门科技管理职能,从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科技资源着手,构建了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科技资源碎片化”“项目多头申报”“九龙治水”……这些科技界长期为人诟病的顽疾,在改革方案中有了与之呼应的“良方”:一方面,分散在各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被优化整合为五大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的执行,而是引入专业机构“打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从而强化了资源统筹力度,扭转了资源配置“天女散花”的局面。

    既定的改革目标已经清晰,改革举措需要“蹄疾而步稳”,一项项推进。

    2015年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炉,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10方面143项改革任务,这张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以台账形式,明确提出了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具体目标、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体现了改革执行的刚性。

    2017年6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这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操作指南”,明确了重点专项是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并提出“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全新实施方案,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专项提供制度规范。

    经费管理“瘦身” 科研人员减负

    时光的脚步来到2018年。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继续纵深发展,各项举措向着落实、落细迈进。

    2018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针对科研人员反应强烈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数据孤岛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并固化形成制度成果。

    “减负行动”效果如何?2019年3月的推进会上,数据说明了一切。以减表行动为例,五大类科技计划基本完成了各类报表的整合精简、减少了信息填报和材料报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层面的36张表格精简整合为6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全周期提交的材料由25份精简为17份;自然科学基金推行无纸化申请。

    2020年,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出台,“减负行动2.0”瞄准制约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桎梏”,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4项新行动。“刀刀见血”的改革措施,让困扰科研人员许久的问题迎刃而解。

    只有把束缚科技人员手脚的体制机制障碍“减”下去,把科学合理、尊重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加”上来,创新活力才能充分涌流。这不仅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初衷,也是科研计划管理改革一以贯之的目的。

    2021年8月,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再度破冰。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25条“松绑+激励”措施,让科研人员更多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

    改革持续攻坚 为科技自立自强助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坦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

    步入“十四五”,以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为着力点,科技计划实战性不断提升,我国将在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

    “为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立足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使命要求,我们在‘十四五’首批任务部署中推动相关改革举措。”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聚焦提高国家科技计划攻坚能力和实战性这条主线,在重大研发任务中将“揭榜挂帅”作为重要组织手段,不设门槛、充分赋权、压实责任、限时攻关,通过改革大幅提高国家科技计划整体创新绩效。

    2022年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直面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文件亮出了行动内容的关键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

    科技计划改革仍在继续,只是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瞄准痛点发力,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惟有此,各类市场主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潜能得以尽情释放,才能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新动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