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可或缺的力量。据统计,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27.5万家,总的营业收入高达51.3万亿元。科创企业数量众多、经营活跃、成长性强、潜力巨大,已逐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
然而,投资者却常常对创新企业心存顾虑。科创企业早期往往是轻资产型,并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面临的不确定性最高。
作为国有银行系出身的建信信托,如何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同时,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这对投资机构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科技类公司,投资机构通常在技术研发阶段就会与企业发生联系,这就倒逼投资机构更早作出判断,去研究这项技术是否有价值、这家企业是否有发展潜力。”建信(北京)联席总经理陈铨说。
建信信托做投资,更看重企业未来价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的逐利性从来没有变过。是什么让建信信托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烈火烹油发展的时代,作出了投资科技创新的举动?
“一家企业的价值,体现在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做的事情越有意义,对社会越有益,本身的价值也就越高。”陈铨说。建信信托认为,深耕具备长期战略价值领域的企业,必然不会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只要它们坚持,持续呈现其价值,盈利早晚会到来。
通常情况下,科创企业前期投资资金较大,融资需求较为旺盛。但往往或因技术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资金,或因拿不出足够有分量的抵押财产,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冷落。而建信信托做投资,看重的并不是财务数据。选择投资的科创企业是否盈利并非必要条件,预期这家公司未来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这才是关键。保持着这份投资热忱,建信信托向众多科创企业伸出“橄榄枝”。
投资航天云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的业务方向是工业互联网。7年前,航天云网成立时,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定位尚不够清晰,何时能商业化落地更是不确定。但建信信托却在早期便关注到该领域,当航天云网作为系统内的混改试点时,建信方面果断投入约1亿元参与到对方的混改融资中,让航天云网创下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域单笔融资额最高纪录。如今工业互联网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连续几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笔投资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功。
建信信托更关注硬科技、真正具备战略价值的项目,得到其投资的科创企业更会关注投资机构的收益回报。创业者不必跑通漫长的“研发——投产——销售”链条,就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机获得资金,而投资机构则能以较低成本锁定科技企业的未来成长,分享科技带来的收益,这对创新公司与金融公司可谓是“双赢共荣”。
陈铨表示,建信信托的投后管理仍在探索和演化。由于脱胎于银行,最开始阶段的投后可能类似贷投管理,也就是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重点是这笔钱投出去能不能收回来。但几年投资实战下来,建信信托逐渐发现,投后管理其实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如何摆好双方的关系、如何给被投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这是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发展的“牛鼻子”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并非没有干扰和诱惑。
建信信托原股权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建信北京联席总经理郝丹就表示,做股权投资要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但也会受到周围投资气氛的影响——简单说,就是当时的风口。
建信信托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风口,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和2017年的共享经济热潮,资本纷纷涌入相关赛道。但这波热潮中并未出现建信信托的身影,原因是“我们没法说服自己”。
“那几年还没有科创板,投的一些项目看起来退出遥遥无期。”郝丹曾对媒体坦陈,当看到其他投资机构因某个热门项目(比如共享单车)收益翻了N倍之后,心里也会暗自嘀咕,我们投的这些项目到底有没有用?但几年之后,创投圈大潮起起落落,会发现只做最尖端的高科技项目反而是比较稳妥的。建信信托围绕这一逻辑投资了不少公司,并在这些公司上市后实现3倍或4倍的回报,“现在感觉,我们当时没有陷入赶热点的思维模式,还是挺对的”。
建信信托选择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没有辜负建信信托的选择。
近期,接连上市的纳芯微和华海清科,均为建信信托参投的硬科技企业。其中,纳芯微发行价达到230元/股,创下今年以来A股新股发行最高价格;华海清科发行价也达到了136.66元/股,并且上市首日就大涨63.98%,目前股价接近翻倍,市值高达260亿元。
多方共赢才能形成生态,与潮流共舞才能屹立潮头。这是建信信托的投资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