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区位于“三区四带”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涉及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和三峡库区发展的重要区域。
◎本报记者 雍 黎
重庆将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着力解决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形成上、中、下游协同修复,确保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切实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近日,记者从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日前,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目前首期6亿元资金已到位。
斥巨资修复三峡库区腹心
据了解,项目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辖区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包括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6个沿江区县。项目计划总投资55.38亿元,将用3年时间,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
“该项目也是实现三峡库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关键一环。”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列松介绍,“十三五”期间,湖北和重庆已分别在三峡库区库首和库尾实施了国家试点工程,库首主要解决了三峡大坝周边的土壤污染、岸线侵占、水土流失等问题,库尾主要解决了长江及嘉陵江交汇区域森林退化、山体屏障破损、水污染等问题。该项目区处于中间区段,是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亟须开展一体化保护修复,上下游协同进行试点,确保三峡水库稳定高效发挥功能。
顺江而下,项目区地形从低山向中山过渡,山体屏障森林带状分布,秋沙鸭、红脚隼、红脚锦鸡、白鹤等珍稀孑遗物种众多;沱、岛、半岛、湿地、湾等特色资源丰富。
韩列松介绍,项目区位于“三区四带”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涉及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和三峡库区发展的重要区域。
同时,三峡库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其中,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占比85.6%。项目区内,338公里的长江干流横贯全域,38条一级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共有574条大小河流,水资源总量占三峡库区的27%。该项目具有保障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饮水安全的重大责任。
九大工程系统治理生态问题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成功实施了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下简称试点工程),有力解决了中心城区水环境恶化、山体屏障损毁等突出生态问题。2021年,试点工程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10个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广阳岛和铜锣山2个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发布的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此次获批的项目实施方案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解决项目区突出生态问题出发,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达成项目区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的总体目标。
具体来说,项目将协同三峡库区库首、库尾试点成效,以长江为轴,突出山上山体屏障区水源涵养功能、山下宽缓农业区水土保持功能、长江左右岸滨江廊道区生态缓冲功能,结合生态本底特色,兼顾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生态系统关联性、生态问题差异性,在项目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分区中划定修复单元,综合部署各子项工程,实现项目区的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
据此,项目共划定8个修复单元,统筹部署9项重大工程,54个子项目。根据项目区生态本底和地形地貌特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分区。
韩列松表示,重庆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针对性解决区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石漠化及消落区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降低区域内项目水土流失率,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让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保障长江干流Ⅱ类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推动项目区水生态安全稳定;还将提高特色农产品、历史人文资源等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切实增强移民区县群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