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永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几年,高原官兵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最新的第四代保温方舱内,官兵们有了阳光走廊、活动大厅。白天,太阳房被动式蓄能,屋顶的太阳能主动式集热,实现了能源自足、循环使用,不用柴油不用电。
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在室外温度低至-30℃的西藏某边防连,第四代拆装式自供能保温方舱成功“落户”。此时,看着室内测温器屏幕上显示的室温16℃,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永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一次他终于把“温暖的风”送上雪域高原。
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这一幕,李永心中满是暖意。他说:“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让高原战士不再挨冻,是最幸福的事。”
说起为高原官兵研发保温方舱,李永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初秋的一天,年轻的李永偶然听说同教研室研究国防工程防护内部环境保障的韩旭教授,要把保温方舱作为主攻方向。一时间,他的心里满是问号:“这不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吗?”
没有项目支撑,没有团队支援,没有经费支持,这活儿出力不讨好。面对李永的不理解,韩旭没有做太多的解释,而是鼓励他到高原部队去走一走、看一看。
2018年春季学期开学没多久,得知教研室有一个到西藏边防部队代职锻炼的机会,李永便主动递交申请报了名。
报到当天,他携背囊、带装具,没有去部队营区,而是直接上了海拔更高的驻训场。
刚开始,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高原反应。头痛欲裂,胸口像压了块大石,胃里翻江倒海,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虽然身体严重不适,但李永丝毫没有退缩,咬牙坚持着。
高原气候干燥严寒,许多官兵皮肤变得红肿干裂,手上长满冻疮,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5个月的朝夕相处,李永被高原官兵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崇高品质深深打动。
代职锻炼回来后,他马上加入了韩旭的团队,一头扎进了方舱项目研究。从战场设施内部环境保障到高原气候外部条件适应,从拆装保温营房技术到阻隔热量损失研究,李永开始查资料、找论文,研发新型板材、模拟热量计算。没有业余时间,没有节假日,除了完成好教学任务,只要一有空,他就“泡”在办公室里。慢慢地,他成了保温方舱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
离基层越近,越知道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越了解打赢所需。
在李永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几年,高原官兵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最新的第四代保温方舱内,官兵们有了阳光走廊、活动大厅。白天,太阳房被动式蓄能,屋顶的太阳能主动式集热,实现了能源自足、循环使用,不用柴油不用电。在室外-40℃的极寒天气下,保温方舱可保障室内温度高于15℃,使我军在高原高寒无依托条件下,成规模快速部署野战宿营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
这些年,李永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然而,更让李永高兴的是,每次团队离开高原时,官兵都会自发站在路边向他们敬礼。“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也是对我的最高褒奖。”李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