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科技助力、政策兜底
山东麦田响起丰收歌
◎本报记者 王延斌

    这个夏天,山东德州种粮大户张风勇的300多亩小麦喜迎丰收。手里捻着硬实实的麦粒,这位新品种的受益者向记者盘算着:“比起普通小麦,现在我地里的新品种一亩能多产一百多斤。”

    山东是我国小麦第二大省。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且质量好于常年。复盘夏麦从种到收的前前后后,虽然受到秋汛、冬寒、春旱、疫情等诸多不利影响,但成千上万的种粮大户们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支持下,仍渡过了难关,取得了好收成。

    种粮大户又迎来大丰收

    正因为经历过严重秋汛,也经历过冬寒、春旱,枣庄市种粮大户马怀龙怀揣着各种担心,其中最担心的是“今年收成怎么样”。

    45岁的马怀龙,自2011年起便投身规模农业的大潮中,盘子越做越大,直至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但一轮轮的客观灾害打击着麦田,让他心里也“没了底儿”。

    关键时刻,当地农技专家徐守东助了一臂之力。在当地,技术人员就像小麦的“田保姆”,每每在需要的时候出现。比如在春季管理关键期,徐守东建议每亩地追施15斤尿素,让小麦更好地生长。

    马怀龙相信科学。自播种以来,他采取挖沟排水、人工摘穗、深耕(松)整地散墒,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等措施。

    种麦并不粗糙,是一个细活。马怀龙家的小麦秸秆总比周围种植户的粗壮。这源于其压实土地的独特做法。原来,当播种机在田间地头转弯时,车辙压实了土地。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车辙处的小麦长势比其他地方都好。经过实验,他发现播种小麦后压实土地利于小麦的生长。

    于是,他将此经验推而广之,使得自家麦秆变得粗壮。

    “这样做是有科学道理的。”徐守东表示,播种时如果土质松散,不利于保墒,影响小麦生长。压实后的土地减少了跑墒,保水保肥,利于出苗壮苗。

    在专家指导之外,马怀龙还有“秘密武器”。

    “这几年,俺都选了济麦22、尧麦16两个品种,秸秆粗壮,抗病性强,产量高。”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马怀龙深知种子的重要性。用他的话说,就是“好种育好粮,好粮不愁卖。”

    如果说优良种子与专家指导是在小麦生长的前端和中部发力,那么,机械化则成为了马怀龙种植小麦中后期的关键一招,并与种子技术、专家指导一道,集合成其种麦“三板斧”。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金灿灿的小麦收割完毕,种粮大户郭建涛忙碌一季的辛苦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交代。

    在菏泽市牡丹区,经过称量、去除水分和杂质等程序后,农技人员现场宣布郭建涛家的小麦亩产量:“739.45公斤,也就是亩产1478.89斤!”

    这一结果,让他没想到。他说:“听到这个测产结果,我非常满意。我这900多亩地,每亩比去年多收粮食280多斤,总共比去年多卖25万多斤。今年是个大丰收年!”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郭建涛的这句话,也是德州市种粮大户段希林想说的。后者种了650亩小麦,平均亩产量达到1400多斤。他总结起来:高产量背后是“7311”的力量。何解?段希林解释说,小麦高产讲究七分种三分管,再加上做好良种、精耕、镇压、调肥、补水、统防等11个环节。

    “科学抗涝减灾保住了播种面积,精准指导服务落实了关键措施,良种良法集成促进了苗情转化,高质高产示范带动了均衡增产。”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小麦生产开局十分不利,但中后期苗情转化良好,田间长势超出预期、好于常年。客观上说,开春后光、温、水匹配较好,弥补了冬前不足;灌浆时间长、强度大,提高了粒重。主观上说,今年采取了力度空前的政策、科学有效的技术,扭转了不利局面,最终实现了丰收。

    正因为上述措施都落了地,这个六月,山东省滕州市种粮大户龙振存的小麦书写了新纪录。

    龙振存说:“利用好政策,种下好种子,新技术跟上,管理再到位,新纪录自然产生了。”

    新模式给种粮大户吃下“定心丸”

    夏粮丰收,得益于科技引擎的驱动。但如何继续增产?种粮大户在想办法,科研院所也在想办法。

    6月29日,在以盛产黄金闻名的“中国金都”招远市,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惠丰种子公司、当地农业农村局、穗丰种植合作社签订四方共建协议。该协议约定,将打造10亩科研试验田、百亩技术示范田与千亩生产样板田的“三田合一”模式,形成“创—研—育—推—转—用”一体化综合性科企创新联合体。

    “三田合一”是山东省农科院创新探索的一种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模式,其将十亩科研试验田、百亩技术示范田与千亩生产样板田在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集中布设,合作共建。而这种新尝试,符合种粮大户们的期待,正在山东各地呈现出星火燎原之态。

    记者了解到,此前,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在当地布设的高产攻关田“鲁单510”新品种亩产高达980.92公斤,夺得2021年度全国夏玉米高产品种第一名。今年夏播,通过深化“三田合一”,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更直观的呈现。尤其在千亩生产样板田,呈现的就是在实际大田生产中可以达到的效果。对于种粮大户来说,该效果可参考,可复制,就像吃下“定心丸”。

    企业出题、联合立题、协作答题、市场阅题,这是上述科企创新联合体合作模式的核心逻辑。粮食丰产后,如何继续增产?新模式都值得尝试。而种粮大户们也乐于参与其中,并期待着下一轮的好收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