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内外】
◎钟福明 齐乃新 本报记者 张 强
近日,火箭军工程大学第一学术报告厅内人头攒动,该校首届青年人才与科研团队“双选会”博士专场火热开展。
“这个会我必须亲自参加。”该校导弹工程学院某寿命评估技术科研团队负责人强洪夫教授参加完某项活动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会场,他激动地说:“我们太需要人才了,一方面是大家手头科研项目多,另一方面是团队人员少,人才缺口很大,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求贤若渴的不只是强洪夫,该校张志利、常新龙等专家教授领衔的21个校院两级科研团队、2个学校专项任务培育团队及1个军事数据工程团队的一批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也都早早来到活动现场。
“这次我们共安排了25名青年教员参加‘双选会’,他们都来自基础部。”该校科研学术处领导介绍,近年来,该校通过直招军官、社招文职人员等渠道从双一流高校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他们渴望能在科研上有所作为,但基础部作为基础教学单位,科研方向和项目都非常有限,为此,该校通过举办“双选会”,旨在打通单位间的壁垒,促进青年教员加入团队、尽快找准研究方向。
“我毕业于同济大学,研究方向为地下工程防震抗爆。”活动现场,该校基础部机械教研室讲师王沿朝登台自荐。“我想加入的是强洪夫教授领衔科研团队。”5分钟的自我介绍过后,他表达了其本人的意向团队。随后,进入到互动交流环节。
“通过加入科研团队,我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把之前所学的结构动力学,与火箭军武装装备应用结合,用到地下工程、国防工事的防震抗爆研究中去,同时还实现了以研促教。”互动交流中,王沿朝的发言打动了强洪夫教授和团队骨干成员。随后,他成功与强洪夫教授签订《科研团队纳新协议书》。
双选亦是双赢。和王沿朝一样,通过自我介绍、互动交流等流程,其余的24人也分别加盟了心仪的科研团队。
组织本届“双选会”的该校科研学术处领导表示,这次“双选会”是学校进一步盘活青年科技人才资源的举措之一。下一步,学校还将深入开展科研创新思想大讨论,明晰主攻方向和重点,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运用,以一流科研支撑一流战略军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