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范细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捕了一辈子的鱼到头来却干上了保护鱼的工作。
5月底,江西省鄱阳湖的水面上微风不燥,湖区巡护员范细才驾驶着一叶扁舟沿湖而行,守护着当地候鸟、江豚和鱼类的一片安宁,对于有着30多年捕鱼经验的范细才来说,这片湖再熟悉不过了。
上岸,捕鱼变护鱼
傍晚,夜色渐浓,江西鄱阳县白沙洲乡车门村村民范细才结束了自己的巡湖任务,赶回家里的水产养殖厂给虾苗们喂食,灯光下,额头上的水珠在他黝黑的皮肤上滑落,看着虾儿吃得欢,他不禁咧开嘴笑了起来。
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开始十年禁捕。“长江禁渔”政策落地后,为妥善解决退捕后渔民生计问题,紧邻鄱阳湖水域的鄱阳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退捕渔民招聘,并在各乡镇成立退捕渔民就业服务专班、开展各类退捕渔民技能提升培训。范细才作为退捕渔民,在当地政府的建议和帮助下,贷了40万元无息创业担保贷款后,与其他三名退捕渔民合办的水产养殖场就这么开张了。
今年,范细才的养殖场饲养了700亩左右的小龙虾,目前该养殖场还吸纳了10多名退捕渔民常年务工,月工资3000元。“等这些小龙虾到了上市的季节,卖得好能有20万元的收入。”聊起自己的新职业,范细才满脸的喜悦与期待。
截至目前,在鄱阳县像范细才这样的退捕渔民有1479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11999人,这11999人也已全部实现就业。
虽然告别了捕鱼生涯,但范细才还是放不下家乡的这片湖,没过多久便转身一头扎入了湖区的巡护工作当中。对于范细才来说,身份虽然变了,但对于这片湖的热忱没变。
谈起身份的转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范细才看到江豚协助巡护队招募队员的信息,便主动报名,“我们从小是打鱼的,对江豚是有感情的。”“洗脚上岸”后,范细才还是愿意与他最熟悉的鱼水为伴,生活的重心也从“靠湖吃湖”变成了“守湖护湖”。范细才说,自己跟眼前的这片湖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捕鱼到护鱼,他很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
下水,湖上学来的本领还给大湖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这里鱼类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候鸟的天堂。全面禁捕以来,范细才深刻感受到鄱阳湖的变化,湖里没有了渔船,鱼更多了,看到江豚的机会也更多了;进入秋冬季之后,候鸟成群飞来,不再那么怕人。
对于江豚,范细才一直带有好感。“还记得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家的船开至湖中,江豚就会在一旁跟着游,它们隔得不是很远,很通人性。”范细才回忆,最多的时候一次能见上百头。“小时候,湖里各种鱼都有,江豚都常见,后来明显感觉到渔业资源衰减。”范细才说,禁捕之前确实存在过度捕捞的现象,特别是“绝户网”等捕鱼方式,不管是大鱼、小鱼,都能一网打尽,一次最多能打捞40万斤,对于湖里鱼类等生物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但是这两年情况好了起来,江豚的数量明显在增长,巡护队队员们越来越频繁地在鄱阳湖与江豚邂逅。
鄱阳巡护队分为101、102两个协助巡护小队,每天分别在龙口至瓢山、白沙洲至八字脑水域开展巡护3至4小时,单向巡护距离达40公里,辐射鄱阳县辖区的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每年的12月—第二年3月份鄱阳湖枯水期的时候,巡护队会根据情况而定,约每半个月的时间往鄱阳湖中心水域的江豚保护区运输1000—2000斤鱼虾保障江豚的食用。
哪里好捕鱼、哪些地方好“下网”,巡护员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算是把湖上学到的本领还给大湖了。”范细才说,日常巡护时每行驶到江豚常出现的水域,队员们都会习惯性地举起手机,守着江面,希望铅灰色的江豚能跳进自己的镜头里。
“我终于又看到江豚了!”在做巡护员没多久,当范细才在鄱阳湖白沙洲水域再次看到他熟悉的铅灰色身影后,他激动地喊了出来,如今范细才已年满48岁,即将踏入知命之年,这一声脱口而出的惊呼,他盼了30多年,也终于让他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