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立大功!原油产量一个月翻两番,让人振奋。”
4月18日,站在位于渤海南部的埕岛油田“埕北22FB-4”油井上,中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经理元福卿显得信心满怀。埕岛油田是国内建成的第一个年产300万吨级的极浅海大油田,在这样的油田实施化学驱油是首次探索实践,将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探索“首次”,新技术被寄予厚望。
一年前,胜利油田在海上开展化学驱先导试验,包括“埕北22FB-4”在内的20口油井见到明显效果,整体日产油从833吨上升到956吨。产量上升,让元福卿感慨的不只是数据变化,更重要的是,新技术让老油田焕发了新活力。
激活七成“沉睡的资源”,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
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在经历了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和注水驱油两个重要阶段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胜利油田主力区块进入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不到30%,这意味着有近七成的资源沉睡地下。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他们不断挑战勘探禁区,从构造油气藏到隐蔽油气藏,从浅层到深层,迎来一次次突破。至今,胜利油田已为国家贡献原油12.7亿多吨。
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牛栓文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作为已开发60多年的老油田,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和紧迫,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智聚力打造科技利器,用先进技术牵引油流滚滚来。”
化学驱油技术被誉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杀手锏”技术,但是胜利油田油藏高温、高盐是国际公认的化学驱难题。
多年来,这里的科研人员不断挑战开发极限,从常规到高温高盐,从稀油到稠油,从陆上到海洋,创新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发展高温高盐聚合物、无碱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等一系列化学驱油技术。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曹绪龙说:“胜利油田的化学驱油技术不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还使这里持续突破了40%、50%、60%的采收率目标,为东部老油田长期效益稳产开辟了新路。”
加快化学驱研究的同时,另一把提高采收率的利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被推上热搜。
去年7月,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胜利油田启动建设,预计未来15年,可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068万吨,实现增油近300万吨。
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资源量丰富,探明地质储量达5亿多吨。
从2007年起,他们先后在特低渗透油藏高89-1块、樊142-7-X4井组开展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创新发展的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为特低渗透油藏补充了地层能量,提高了开发效率。
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勇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依靠二氧化碳驱油已增产10万吨。
找到页岩油“蜗居地”,多技术组合勘探开发“多点开花”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的重要指示,如何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是我们必须要解答的命题。”牛栓文强调。
记者了解到,胜利油田从比头发丝还细小的孔缝里采出页岩油,打开了非常规油藏的大门。
此前,这里采出的原油,绝大多数来自一种叫砂岩的油藏。但随着勘探进入中后期,页岩油进入科研者的视野。不过,与其他地区相比,胜利油区页岩油时代新、埋藏深、成熟度低、油稠。
在此背景下,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精密仪器,找到了页岩油的“蜗居”之地。找到它,如何拿出来?这是个新问题。
由于页岩太过致密,空隙之间没有连通性,常规的压裂方式行不通。科研人员不断摸索,通过大规模压裂改造,在几千米的地下形成人工复杂缝网,给页岩油流动“修路搭桥”,最终破解了难题。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胜利油田先后承担国家、中石化及油田页岩油攻关课题40余项,针对胜利东部老区的页岩特点,持续开展攻关。同时,他们成立项目组,推动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多专业协同作战,在济阳页岩油勘探开发实现“多点开花”。
今年,胜利油田对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新一轮探索,在位于山东博兴的樊页平1井组,打造8口井3层楼的立体开发井网,在东营牛庄地区打造7层楼20口井的大平台立体井网,最大限度实现储量动用和降低投资成本。
从单井开发到立体井网,更多新难题接踵而来,对如今的胜利油田来说,有了更多底气和信心。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该油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累计生产原油576.82万吨,超计划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