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6日 星期三
落实大食物观,根本出路在科技
◎龙跃梅

    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以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让中国人民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求吃得健康、丰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食物观”的提出,适应了形势的变化,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够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树立“大食物观”,关键在于沿着确定的方向,指引的道路,通过因地制宜、科技支撑、久久为功,把“大食物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作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发挥自身的独有优势。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在百花齐放中,实现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大食物观”,同样需要从科技找出路。

    要通过科技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把好育种关、产业关、质量关,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同时,拓展生物资源,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通过发挥科技的“奇兵”作用,把“大食物观”变为现实。

    此外,“大食物观”提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来推动落实,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应该看到,落实好“大食物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技术的积累。因此,要把“大食物观”落实好,就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如今,城乡居民消费正在升级跨越,需要从“大食物观”的大视野进行谋篇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大家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科学、吃得健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