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大寒。吴孟超院士、吴佩煜教授追思暨安葬仪式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举行。吴佩煜教授是吴孟超院士的爱人,两人一个是肝胆外科专家,一个是妇产科专家。当天上午,他们一同被安葬在上海福寿园东园——风荷园。
1941年,他和她是昆明郊区同济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一件亲手织的毛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1943年,他们双双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只因她说学医好,工程建设是对国家有贡献,学医对人类更有贡献。
在爱人的支持和相伴下,吴孟超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近20000名患者、97岁仍奋战在无影灯下……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走完了他99年的传奇人生。
安葬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吴孟超院士、吴佩煜教授骨灰盒上方叠放着两面鲜红的党旗,前方则是一面用鲜花拼成的党旗。旁边显眼位置安放了“17606”这个数字,代表着被命名为“吴孟超星”的17606号小行星。
现场播放了吴孟超生前留下的珍贵影像。视频中,吴孟超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追思会现场灯光暗下,一束灯光打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锋教授的身上。
“沈锋,最近怎么样,学科上有什么好消息吗?”这时吴老的声音传了出来。听到吴老的声音,沈锋的眼眶红了。
作为吴孟超的学生,沈锋这些年一直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肝癌治疗上。他声音颤抖道:“吴老,您曾经说过,唯有立足科技前沿,弘扬科学精神,投入到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去,才能直面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建立了国际首个肝内胆管癌的个体化分期标准,取得国际领先的远期疗效;提出用预测微血管侵犯进行肝癌治疗选择的全新策略,包括肝切除具体方法技术的选择等,有效提高了治疗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建立了肝癌术后复发防治新技术方案……”
“吴老,我们会在您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在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临床诊疗和研究,争取做出无愧于您关心和期盼的成绩!”他说。
“随意,医院现在怎么样,安亭新院那边发展得怎么样了?我好想回去看看呀!”吴老的声音再度传出。
安亭新院就是第三附属医院安亭分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就坐落在这里。作为吴孟超早期的秘书,第三附属医院仪器科主任刘随意流着泪,给大家讲述了吴老寄托在安亭新院上的梦想。
2006年春天,已84岁高龄的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向国家有关部委呈送报告:“我们建议,以‘两弹一星’和神舟六号攻关精神和运行机制为榜样,组成打破部门界限、学科界限的肝癌攻关协作组……”安亭分院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应运而生。
那一年,吴孟超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学家。10多年后,躺在病床上,吴老最关心的还是安亭分院的建设发展。他说:“等我病好了,我要住到分院去。”
“吴老,您两个院区的办公室都给您留着呢,想回来就回来看看吧,我们都很想您……”刘随意声音颤抖。
吴老多年来带过的学生代表也来到了现场,他们手捧蜡烛送吴老最后一程。
这时,吴孟超的声音再度传出:“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穷尽时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今天,我们也要接过吴老的‘手术刀’!”听说吴孟超院士20日安葬,刚刚参加完考试的一位青年学员含泪说道。
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寓意着新的开始。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吴老,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扔进太平洋的梦想,您已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