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内蒙古一号”卫星完成所有在轨调试,开始正式运行应用,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随即与内蒙古森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共同推广“内蒙古一号”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实现基础数据共建共享。该中心主任张瑞新介绍,这标志着内蒙古真正构建起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监测新格局。
从大气层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从助力“双碳”到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聚焦有效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创新力和高新技术从未缺席。
因地制宜做好“碳”文章
去年10月召开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表示:发展“零碳产业”,内蒙古有条件、有能力,有前景、有信心,有责任、有担当。
峰会刚结束,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随即落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该产业园致力于实现高比例、低成本、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与使用,同时实现碳排和能耗指标的可跟踪、可分析、可视化,统一管理碳数据、碳指标以及能耗数据指标,并实现零碳闭环。
为了实现“零碳”目标,在该产业园,生产用电将100%采用绿色电力,生产供暖系统将采用绿电采暖;高炉焦炭炼钢将转向绿色氢气炼钢;汽车船舶的燃油系统将被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所取代;绿电制氢生物合成技术将取代使用化石原料的传统化工,生产出零碳并可回收的材料。
国内多份专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要实现1.5℃的温控目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必须达到80%以上。就国内来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中国实现1.5℃温控目标的关键技术抓手。
2021年5月,全国首套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用,这套4兆瓦发电机组及溴化锂制冷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全国首套该类型综合利用环保项目得到成功应用。把冷热电4套联合机组放在一套系统综合利用,目前在国内国际上属于首例,经测算,该系统全年可节约标煤近18000吨,并可减少碳排放约5万吨。
两个月后,包钢集团传出好消息:全球首台套固废和二氧化碳矿化示范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以钢铁渣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其产品将有效减少石灰石矿的开采和煅烧,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推进循环低碳经济发展、解决炼钢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及二氧化碳封存问题有着重大意义。据包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进入国家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发展项目库。
创新引领 走好“三生”均衡发展之路
去年10月,COP15生态文明论坛在昆明举办,内蒙古蒙草集团小草数字公司是唯一受邀参加的生态科技企业,企业负责人高俊刚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有方法,用大数据服务大生态和大自然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和实践途径。
目前,内蒙古的生态大数据可实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复盘原来的自然生境,及时预警多样性物种的平衡、便于人工干预。经过20多年的积累,蒙草集团为内蒙古构建起了具备国际水平的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体系,收集存储乡土植物和农作物种子4.2万份、标本近12万份、土壤140万份,定位了全国2.7万种植物的适合生长地,并全部实现数字化。
2021年,内蒙古将生态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了更多生态场景中,有效解决了草畜平衡、特色农品、智慧林草、河湖湿地监测等问题。诚如高俊刚所说,做好生态建设,就要用数字化实现草原上讲究的“三生”,即生态、生产、生活的平衡发展。
一年以来,内蒙古还在重点区域建立了北方风沙区油沙豆防风固沙技术研究与示范,集成创建了以油沙豆“节水、控肥、植物耦合种植”为核心技术的防风固沙技术模式,可节水20%以上,风蚀减少80%以上。
在重点大型煤矿和有色矿开展了矿井水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研制了生物制剂、靶向吸附与选择性氧化去除集成的多金属矿选矿废水处理模式与技术,解决了复杂钨锌多金属矿废水处理难度高、回用利用率低等技术壁垒,在陕西榆林、山西平朔和江西赣州等矿区进行了应用示范。
在干旱荒漠区建立了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利用固沙、阻沙、饲用等沙生灌木植被配置、种植、平茬复壮、灌木资源饲草化利用技术对绿洲、盐碱湖、沿黄沙漠等典型区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