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啪、啪、啪……”1月11日上午9时许,一阵小木板敲击票卷的声音,回荡在哈尔滨铁路印刷厂房内。此时,在火车票据分装台旁,票据工代起华正在按照惯例对整卷的火车票进行细致的分装卷筒工作。
57岁的代起华,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综合车间票据班组的工长。代起华说,他所在的中国铁路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24年的中东铁路印刷厂,至今已有98年的历史,是新中国第一批火车票的诞生地。
“火车票的印刷用纸和人民币一样,都是采用特制专用印刷纸,本身就具备防伪功能,属于有价证券,相当于车票的造币厂。”代起华说,印刷火车票使用的是专用流水线,使用火车票的专用纸,每张车票上有一个独特的编码,可全程追溯、追踪的。他们的工作就是对火车票的半成品重新打卷检查,防止有瑕疵,有错票,经过复检,每十卷票据被装成一箱,专用的运输车把成箱的票据运送到各个火车站的售票厅。“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时,火车票还是纸壳做的卡片票,进入90年代,就有了防伪性能极高的红色纸票。我们用小木板敲击,就是防止红色纸票票卷在卷票过程中上窜。”
近几年,随着电子客票的全面实施,代起华所在班组纸质火车票已经由每天最高峰印制150万张,缩减到每天7000张。班组人员也由过去的17人,缩减到如今的2人。但在代起华看来,这些由多到少的变化值得自豪。
“一张纸质车票看似薄薄的一张,但都是木材加工而成的,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积少成多,车票累积起来也是一个不小数量。”代起华说,以前大量的纸质车票在旅客乘车之后都会被丢弃,这无疑给环保问题增加了负担。电子客票的推广不仅解决了资源损耗和污染问题,更为国家所倡导的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发展助力,“现在我们每天供应的这7000余张车票主要是保障偏远地区百姓出行需求”。
在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山区、林区、牧区等边远地区,铁路沿线还有多个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所属的四等小站和乘降所,每天都会有旅客列车经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当地人口急剧减少,但很多老人依然守在这里。这些公益慢火车就成为老人与外界沟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针对老年旅客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这些小站还保留人工售票、人工检票等服务措施。这些车票主要就是服务这些特殊旅客使用。
16岁接班进入印刷厂,代起华已经跟火车票打了41年交道,因对火车票印刷研究的透彻,他也被同事亲切称呼为“火车票活化石”,不仅见证了火车票从硬纸壳到电子客票的历史演变,更见证了国家科技的进步与强大。
“虽然现在的工作量照以往小了几百倍,为让边远地区的老年人更便捷的出行,我们依然要坚持做好这项工作。”代起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