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他在抗疫最“钳”线 抢救老旧口罩机

匠心追梦人

◎新华社记者 杨丁淼

    外表分毫不差的机械配件,过一下手就能知道合格与否——在最基础的钳工岗位上,陈军已经干了三十年。疫情期间,技术精湛的陈军和他的“工人先锋号”迎来了“高光时刻”。

    50岁的陈军是南通通机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技术工人,他带领的装配班组是江苏省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主营日用化工相关智能装备制造的企业,为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提供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由于疫情时期的特殊需要,公司转产口罩机。

    当时,还在休假的陈军就接到维修口罩机的任务。而口罩机是陈军团队从未接触过的机器类型。“我们平时做的设备智能化程度高,机械构成复杂,但原理都相通,所以坚信凭积累我们能够胜任,而且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行不行都要试一试。”陈军说。

    从早晨7点干到晚上9点,陈军团队就将南通海安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3台耳带机、30多台点焊机修复完毕,口罩产能至少提升20%。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不少企业慕名求助,到了其中一家,陈军傻了眼:这是一批上世纪末的口罩机,是企业2009年购买的二手机器。企业负责人坦承:“要不是疫情,过完年就准备当废铁卖了。”

    修复这种老旧机器对陈军来说技术上并非难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买不到配件。在陈军带领下,工人们硬是自己动手加工配件,3天就把3台锈迹斑斑的口罩机“抢救”过来,保证每台能够日产口罩2万只。

    疫情期间,陈军团队修复口罩机都是公益性的无偿服务。由于技工不能返厂,他们还义务承担起保养维修的职责。有一家企业新购入的一条N95口罩全自动生产线无法运行,厂商要求运回广东东莞调试。团队中的电气工程师周建鹏接手后,不到10分钟就排除了故障,为口罩生产争取了至少一周时间。

    “都说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技术工人更是如此。但平庸和卓越的区别,就在于对重复的态度,匠心背后也正是对枯燥的坚守。”通机股份副总经理孙倩说。

    陈军说,他天生热爱机械,从未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即使工厂改制前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也从没考虑过转行或放弃。工友和徒弟们说,“陈军把每一台设备当成作品雕琢,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