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金 凤
对世界的探索和对未知的好奇引领着人类不断创造着科技进步的奇迹。尽管我们一次次娴熟地驾驭风险,但屡屡成功带来的侥幸和对风险的麻木,时不时会让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研究人员曾对2010年至2015年间发生在国内的46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感染、腐蚀灼伤。其中,火灾、爆炸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1%。
著名的“海恩法则”早已发现事故征兆对灾难的贡献规律: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根据教育部于2018年组织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督查结果显示,化学安全、实验场所、基础安全(水电与个人防护)、安全设施、特种设备与常规冷热设备、规章制度这6大类问题,占实验室安全问题总数的82.5%。
风险管控,标准先行。部分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大多针对生产企业,并不完全适合高校。近年来,部分高校已自发开展一些针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探讨,例如危险品仓库建设标准、实验室安全建设规范,但还缺乏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和适应高校特点的标准出台。而实验室安全也需要应急管理、公安、消防等部门的管理支撑。
精准治理,需科技支撑。实验室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危险源种类多、实验过程风险复杂难辨,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实验室大数据的采集、智能监测,建立评价标准和分析模型,及时甄别风险隐患,发现新规律、新趋势,需成为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标配”。
长效施策,用人唯才。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则化、标准化、信息化,急需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稳定、有职业认同感、规模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才梯队,守护的不仅是实验室一方安宁,还有高校院所科研过程的行稳致远。
实验室是大学的心脏,没有实验室安全,大学发展无从谈起。在科学探索面前,生命至上,安全为先,才有望通往真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