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升级中药材种植基地
科特派让药农过上“甜”日子
本报记者 郝晓明

    最近,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迎来了大批游客。近年来,茨榆坨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进行了大面积中药材的人工栽培,中药材种植也成为乡镇扶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而这里种植的中药材,也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但在科技特派员到来之前,这里的农民或许很难想象中药材能够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收益。

    过去,茨榆坨镇的中药材种植遇到过各种困难,但自从沈阳市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如军教授率领团队来到茨榆坨镇后,这里的中药材种植有了很大改变。

    中药材种植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需要3—5年才能收获,成熟的品种价格也相对稳定。但有特色的新型品种却往往短期效益明显,这导致农民经常在价格最高时,看别人挣钱就“跟风”种植,等到收获时却容易遇上价格低谷,导致辛苦种植却难以增加收益,经济风险非常大。

    “自己从外地引种新品种,难以掌握药材的栽培习性和种植技术,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茨榆坨镇农民于东霞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冬季低温容易出现冻害,春夏季病虫害也非常严重,容易出现烂根、死苗现象,病虫害通常会造成20%—40%的中药材损失。

    2010年,于东霞种了10多亩五味子,但经济效益却不明显。成为周如军在茨榆坨镇的农民学员之后,对于种植中药材,她心里才有了底。2013年起,周如军成为于东霞的技术顾问。经过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悉心指导,5年间,于东霞家的五味子种植面积扩大了10倍,并创办了汉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的致富名人。

    近年来,周如军及团队与当地多个中药材合作社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技术指导等途径开展了中药材科技服务工作。2018年,为进一步做强做优中草药产业,他们在当地开始筹划五味子种植基地的升级改造。

    为了节省资金,科技特派员们没有请设计公司,而是决定自己干。拿着卷尺在选定的土地上测量面积,在纸上画草图标记长宽,规划功能区,设计种植品种……碰到难题就上网查资料,向专家请教,这支队伍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种植基地的升级改造。历时两年,周如军带着科技特派团的成员终于在茨榆坨镇后犸猇岺村的土地上初步建成了“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

    如今,这里已拥有200亩五味子示范园、50亩中药材标本圃、100亩软枣猕猴桃观光采摘区,1个五味子烘干车间,1个筛选车间还有1个低温贮藏冷库,成为集中药文化宣传、科研生产、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和加工贮藏为一体的新型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周如军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推广基地,一大批科技成果相继在这里转化应用并形成经济效益。

    十多年来,周如军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让一大批药农受益匪浅,药农的经济收益增加了30%以上,他本人也获得辽宁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的称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