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
◎王元庆
厚达800多页、80多万字的《气象科学技术通史》(上下册)(以下简称《通史》)不仅有朴实庄重的外部包装,更有深远厚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可谓是一部非常结实的“大部头”著作。
原以为这样“高冷的理论科学历史”可能会比较枯燥晦涩难懂,但是翻开目录,其清晰的脉络、丰富的内容、特别的视角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阅读欲望,使我沉醉于气象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史》内容丰富,知识体量较大,仅仅通读一遍或许不够,一壶清茶、艳阳高照,细读《通史》,会慢慢感觉到4000年的气象科学技术历史在眼前“演义”起来。“问史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通史》来”,这样丰富翔实的大部头气象科技通史,在国际和国内气象史界尚不多见。
作为出版行业的工作者,我知道关于气象科技历史的书籍并不多,对我们具有吸引力的书籍就更少。读者需要在书籍当中把有血有肉的气象科技历史人物和丰富客观的气象事件展现出来,以便人们有兴趣去了解这些历史,对这些历史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和评价。这部《通史》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当你看到《通史》前面的导言部分时,就会被远古人类的科技发展深深打动,不由得让人产生兴趣继续读下去。
《通史》内容包括古典、近代、现代、当代四部分,以时间为纵轴、地域为横轴,展现了丰富深刻、波澜壮阔的中外大气科学历史画卷。细致阐述了西方气象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许多重要理论和技术创新史实及学科内在逻辑脉络。揭示了4000年来世界大气科学详细的发展路径和趋势,生动反映了气象学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大的影响,展现了“哲学思辨—仪器观测—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气象科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客观真实地阐述了不同历史分期中气象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同时,《通史》注重把中国传统气象学体系融入世界大气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气象科学技术体系及其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阐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大气科学理论与观测体系及诸多气象科技世界之最,展现了“与天文学同源—形成自身体系—吸收西方前沿理论—当代迅速发展”的中国气象学发展脉络,揭示出大气科学规律全球性和区域性统一的内在逻辑。这有助于从较长的历史跨度全面把握大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通史》使用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展现各种历史气象故事和事件细节。既高屋建瓴揭示了4000年来古今中外大气科学技术历史的发展脉络、汇聚了从古至今世界范围内气象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成果与进展,又突出了气象科学技术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在规律,让历史鲜活起来。
《通史》由中国气象局学者陈正洪所著,他曾留学美国学习科技史。他用了10年时间,写成《通史》,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通史》在2016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该书正如许健民院士在序言中所写的“是同领域不可多得的高水平著作”,丁一汇院士也在序言中说“这对于中国气象史的复兴和传承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