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通过模拟操作台进行演示操作 薛泉摄 |
火箭军某基地训练团通过提高试验操作、模拟演练等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把教学活动由室内转向室外、由图片转向实物、由课件演示转向模拟操作,使教学能力和培训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近日,火箭军某基地训练团野外驻训场内警报骤响,一场无预告对抗演练拉开战幕。
官兵迅速集结、研判态势、启动装备。一辆体型庞大的导弹发射车按照指令向预定地域奔袭而去。号手从容不迫处特情、战险情,通过装备抛锚、敌特袭扰、生化威胁等重重考验,使导弹成功模拟发射。
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群号手中竟有肩扛列兵军衔的新战士。入伍不足一年、“资历尚浅”的他们,缘何能在演兵场上精彩亮相?全程督训观战的该团团长晋朝华一语道破个中玄机:“我们始终坚持以部队使命任务为牵引,以战领教、为战抓教,让教学研究与战场同频,与部队共振,以培养入岗位就能任职、上战场就能打仗的官兵。”
下定决心开展实战化教学改革
人们常说:“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例为证。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专设训练机构,该团教学育人的历史簿里,就曾有过一些“污点”。至今,不少官兵还用这些“旧闻”自揭伤疤、自醒大脑。
在兄弟单位的某场红蓝对抗演练中,“红军”遭“蓝军”偷袭后人员受伤,不得不将一批刚从该团岗前培训班结业的新号手推向一线,孰料新号手大多因技能不足、心理脆弱,在仓促应战中连续失误导致败北。
在某旅组织的一次长途机动演练中,一名发射车司机负伤“出局”,来自该团的替补司机,因胆怯无法应对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导致发射车在机动途中接连熄火,错过最佳发射时机。
走出课堂,却上不了战场,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教’是起点,‘战’是终点,脱离了实战的教学,犹如失去了目标的弓箭,射得再远也没用。”3年前的转型建设研讨会上,该团政委侯志宇的发言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该团下定决心要开展实战化教学改革——让教学精准对接部队、课堂紧密衔接战场,推动教学理念与打仗要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实战接轨、教学手段与战训模式对接,下功夫培养更多能打胜仗的人才。
课程围绕打仗设置,教学紧贴实战进行。记者在该团综合训练场看到,新兵入伍训练中,在长途拉练考核中穿插野外生存、战场救护、战术基础动作等实战化课目,让新战士真切感受打仗氛围、培育军人血性;定向培养士官集训中,将判定距离的知识方法融入轻武器射击训练,让学兵掌握任意目标距离判定及瞄准的方法要领,并采用不定距离方式组织轻武器射击考核,有效提升了学兵实战意识和打仗本领。
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科技精兵
各点位操作号手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道道指令流畅下达准确无误,电子屏幕上“神剑”随着一个个指令完成规定动作,划破天际直冲云霄……这是该团依托自主研发的模拟操作训练系统开展教学训练的生动场景。
时针回拨到2年前,上级部署开展多项专业训练任务。面对日益繁重的战备训练任务,如何在装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实现从课堂到战场的转变?
人可以等装备,但战斗力建设不能等,自主研发模拟训练系统势在必行。议训会上,团党委一致认为,要着眼人才培养新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训练模式创新,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事后,各教研室牵头组织成立课题研究组集智攻关,历时半年自主研发了导弹操作号手模拟训练系统,并依据模拟训练系统配套编制出7大类13套训练教材,细化量化了每个号位的培训标准,让每名受训学员和每个操作号位严格按照标准专攻精炼、切实打牢实战技能,使专业训练进一步和实战运用接轨。
课堂连着战场,方法关乎效果。该团坚持用科技手段为训练赋能,全面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新建了实物拆装、液压原理、光学、电工电子线路分析等8个实验室,通过提高试验操作、模拟演练等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把教学活动由室内转向室外、由图片转向实物、由课件演示转向模拟操作,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交流式等方法,以及操作演练、分组对抗等手段,使教学能力和培训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战士小刘只有初中文化,他来该部参加预晋升中级士官培训前心里很没有底,害怕自己文化基础差,学不会导弹专业知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培训伊始,教员就根据每名学员的文化基础设定了学习方案,而且以往上课需要凭空想象的复杂元器件都变成了摆在眼前的实物,每一个复杂原理都能亲自上手验证,每一个操作都能在模拟系统进行反复演练。
拿到培训合格证书时,小刘高兴地说:“以前上课只能看着、听着、想着,现在上课却能摸实物、真操作、上手练,因此我们对装备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操作技能也更加熟练,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真本领。”
科研与训练结合得越好,人才建设的效果就越好。这些年,正是在科技成果与教育培训的良性互动中,该团培育人才队伍的底气越积越厚,300余名受训学员回原单位后成为技术骨干,80余名学员入选人才库,培训成效受到兄弟单位一致好评。
培育能教善战的“金牌教头”
记者采访时,恰好碰到该团共同基础教研室教员马学军。刚在军械员培训班授完课,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就又赶到参谋业务集训队讲授“军兵种知识”。
“忙,忙得脚打后脑勺。”他说。
职能的拓展,带来了工作转换的频繁、工作节奏的加快。他说,如今的训练团,培训任务一个接一个、一个套一个,大家经常是上了一堂课就直奔下堂课。尤其是施行一年两次征兵后,我们要接茬组织两次新训,必须“马力全开”才能统筹兼顾。
“当然,与忙碌相比,我感触更深的是4个字——能力恐慌。”马学军说。
有着类似感受的不止他一个人。今年3月,该教研室主任刘春风赴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全军第一期军事基础教育培训班,归队后他坦言:“这次培训让我弥补了能力短板、开阔了眼界思路,收获很大。”
教战必先研战,知战方能教战。随着备战向纵深推进,该团党委“一班人”也敏锐地察觉到,训练机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升级,对教员教研打仗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育一支能教善战的教员队伍,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基于此认识,该团把教员队伍建设作为长期工程、战略工程,在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整体规划上下了“三步棋”——开门广纳贤才、常态加钢淬火、健全奖惩机制。
这些举措,使教研队伍的活力、动力、创造力得到激发,一大批年轻教员崭露头角。该团发射专业教研室年轻教员陈得俊就是这些举措的直接受益者。
2018年,陈得俊刚开始担任教员时,组训任教能力弱、专业能力不过硬曾一度让他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一岗位。发射专业教研室副主任李强主动教方法、分任务、压担子,推荐他去院校系统学习培训,安排他到作战部队代职跟训。2年多来,陈得俊不仅在各类教学比武中摘金夺银,参与编写的某型导弹《发射设备及使用》教材还被相关院校选用。
如今,该团先后涌现出优秀“四会”教练员姚超、刚下阅兵场又上训练场的优秀士官标兵郭旭、优秀金牌教员徐麒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能教善战的人才方阵不断壮大。
记者翻阅各班次随堂测评结果看到,去年以来,该团承训12个班次近6000人次,教学测评优秀率在91%以上,学员结业合格率和送训部队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