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走务实之路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写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之际

    ◎本报记者 赵汉斌  李 禾

    在一群来自北回归线以南的野生亚洲象家族一次浪漫之旅的回顾影像中,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10月11日下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拉开帷幕。

    大象一路走来,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这是中国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无论国籍、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

    在这里,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此次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体现了国际社会重塑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望。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蓝图,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

    由于物种特别丰富,中国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在持续增加。

    中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长江10年禁渔;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地1.18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建立野生动植物救助繁育基地,东北虎、雪豹、藏羚羊、亚洲象、朱鹮有了良好的栖息之所,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并且增长。中国“国宝”大熊猫也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新近“圈粉”无数的野生亚洲象,群种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80头左右,增加到今天300多头。

    天南海北,珍稀野生动物、濒危植物受到各族人民精心守护,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群众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还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实施了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还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带动2000多万农村人口增收脱贫,助力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强难度的减贫奇迹。同时,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强有力的支持者和贡献者,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自身积极履约,在过去几年,也是公约和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之一。

    在昆明,各方将努力推动达成一个凝聚广泛共识,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框架,相向而行,致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大会的举办地云南,地处全球公认的36个生物最丰富且备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的核心区和交汇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众多物种起源与分化中心。

    云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拥有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50%。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的美誉。

    (科技日报昆明10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