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5日 星期三
宝藏榆林:创新引领绿色转型
◎本报记者 史俊斌 吴纯新

    榆树成林,陕西省最北端的榆林市,煤油气盐等资源超级富集。

    曾经,生产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信息交互不畅、能源监管待提升等问题,一度让陕西榆林这座传统能源型城市面临发展瓶颈。

    破题,唯有创新。近年来,榆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迈进能源化工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杨家沟革命旧址,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

    宝藏榆林,砥砺奋进正当时。

    聚齐“化黑为白”产业链

    榆林矿产资源富集,现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资源18种,是建设中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其中煤炭储量达1490亿吨。

    黑色的煤炭既可变成白色的甲醇,也能转换成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

    “十三五”期间,总投资超1200亿元的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选址榆林。项目负责人张先松说,煤炭变身过程,若用颜色变化来形容,即是“化黑为白”;若以最终成果来评价,即“低碳环保”,过程中诞生了“可降解材料”。

    该项目采用煤气化制甲醇及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路线,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煤气化、一氧化碳(CO)变换、低温甲醇洗、硫黄回收、甲醇合成、合成气制乙二醇等工艺,实现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完美变身。

    “项目包含180万吨/年煤制甲醇联产和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程,年转化煤炭439万吨。”张先松介绍,他们已形成了技术路线成熟、产品种类多样的煤炭深加工产业体系,进一步解决塑料制品白色污染问题。

    医用可吸收缝合线、骨骼支架、可降解一次性塑料用品……榆林化工的创新转型产品越发丰富,逐步探索废水、废盐、废气处理工艺新模式,在国内煤制烯烃行业真正实现废水的近零排放。

    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可再生资源,榆林已聚齐“化黑为白”完整产业链。

    “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环境脆弱,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紧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市域国土向绿色迈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

    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初秋的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小米谷穗金黄饱满,红红的苹果挂满山头。再过月余,这里就将迎来谷子丰收时节。

    飞播造林是榆林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举措。继2014年最后一次沙区飞播造林,时隔7年重启飞播造林,榆林将本次治理的目标瞄准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流域(涉及6个县区)。

    目前,已累计播撒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侧柏、油松和柠条等各类林木种子4.3万公斤。

    去年以来,榆林启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企业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已蔚然成风。140多家企业筹集资金15亿余元,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面积79万亩,一座座城市从“填绿镶边”转变成“扩绿增厚”。

    从“沙进人退”到“绿肥黄瘦”,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举世瞩目。眼下,榆林干部群众正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向着“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轰……叮……”榆林高新区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的维修车间里,工人们正操作设备维修煤炭机械,机器运作的声音宛如一曲劳动交响乐。

    该公司自主研发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关键轴类零件表面修复技术十分走俏。

    “这项技术通过激光熔敷、增加镀层方式修复轴类零件表面,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客户节省维修成本。”公司产品研发部经理冀鹏飞说,今年要研发掘进装备的远程遥控系统,以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发生。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对榆林而言,更是如此。

    榆林煤油气等资源丰富。过去,复杂地质条件断面巷道掘进一直是煤矿掘进中的难题。

    2018年9月,西安科技大学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成立,联合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套全新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实现安全高效掘进。

    这只是榆林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榆林市产学研合作全面升级,中科院、华大基因、华为等高端研究团队相继落户,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进展顺利。围绕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评价登记科技成果47项,成功筹办“陕西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进榆林”活动,签约合作项目19项,合同总金额48亿元。

    榆林市科技局副局长张雄哲说,“十四五”期间,榆林将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动力实现根本转换,迈入创新驱动新阶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