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从深海巨兽的尸体中寻找光亮
视觉中国供图

大航海时代

◎小白村

    1520年,4艘帆船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开进一条阴森的海峡,即后来的麦哲伦海峡。四处寂静,乌云密布,海水是铅灰色的,白雪覆盖着黑黢黢的山峰。夜里不知来源的火光闪烁,却看不到人。船员上岸时只找到20座坟和1条死鲸鱼,其巨大的身躯搁浅在岸边。

    在麦哲伦生活的那个年代,鲸鱼对于航海家的唯一意义,就是提醒他们,自己已身处“海怪”统治的世界边缘。谁曾想到,鲸鱼日后会成为人们贪婪捕杀的对象,甚至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

    几百年间,麦哲伦海峡由于海况恶劣,没有商船愿意前往;冒险穿越它的,大多是捕鲸船。

    由“怪兽”到资源

    朝鲜半岛8000年前的岩画,描绘了鲸鱼群以及看上去可能是分割鲸鱼的场面。因纽特人是著名的鲸鱼猎手。在欧洲,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有捕捉到鲸的记录。但近代捕鲸业起于何时,并不确定。

    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捕鲸故事,是890年佛兰德探险家欧特雷讲述,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亲自写下来的:欧特雷沿挪威海岸线向北航行,去白海捕杀海象,因为海象的牙和皮毛都很好卖,海象皮晾干还可以做锚索。但这一次,欧特雷说他杀的是鲸鱼,有60头,每头都有48—50艾尔(一种长度单位)长。欧特雷的战绩过于夸张,跟神话差不多。

    马可·波罗也描述过在阿拉伯海上如何捕鲸:准备大量肥美的金枪鱼,剁成小块用盐腌在罐子里。破布条浸在腌鱼里,系在绳子上扔下海,一旦鲸鱼闻到腌鱼的味道,就会追过来。当鲸鱼靠近时,人们继续投掷小块的金枪鱼,鲸鱼吃了腌鱼,状态会变得醉醺醺的。此时人们趁鲸鱼还不清醒,跳到它的背上,把捕鲸叉深深插入,并用木槌猛敲捕鲸叉,好扎得更深。沉醉于腌鱼的鲸鱼根本感觉不到背上有人,等它意识到的时候却已经游不远了。它背上的捕鲸叉连着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船上,还拴着空木桶和木板,来减缓鲸鱼下潜的力量。等到鲸鱼重伤而死,渔船就拖着它上岸,大赚一笔。但这段描述就像马可·波罗的很多神奇故事一样,不知真假。

    在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欧洲人已经对鲸鱼颇感好奇。13世纪冰岛的一份小册子上写着,露脊鲸“不吃东西,吃的是黑暗,喝的是雨。把它开膛破肚,没有脏东西,胃里干干净净,空空如也。露脊鲸张不开嘴,因为它嘴里长着鲸须,一张嘴,鲸须翘起来,合不上嘴,它就死了。”可以看出,作者对鲸鱼是半懂半不懂。

    大航海时代的海图,上面常画有鲸鱼喷水,样貌凶恶。500多年前有威尼斯作家写道:“每年很多人死于鲸鱼的挣扎……这种怪物感觉到攻击后,会猛冲向船,用尾鳍拍碎船只。”鲸鱼在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形象,跟好莱坞怪兽差不多。

    但很快,鲸鱼从怪兽变成了资源,而且被欧洲人垄断,他们一年能捕杀几万头鲸鱼,赚得盆满钵满。

    惊险万分的狩猎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同时,捕鲸业可能正在悄悄兴起。

    一直有传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巴斯克人就穿越大西洋,在纽芬兰捕捉和晒干鳕鱼了;只不过他们严守秘密,没有炫耀他们发现了新大陆。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16世纪巴斯克的捕鲸船已活跃在比斯开湾。很多巴斯克港口的盾徽上都有捕鲸场景,有的城镇的盾徽铭文是“统治可怕的鲸鱼”。不仅如此,巴斯克捕鲸船16世纪还出现在北美洲海岸。他们是第一个远航捕鲸的民族。

    1587年,英国人在纽芬兰看到了巴斯克捕鲸船。1594年,两艘巴斯克大型捕鲸船的残骸在纽芬兰被发现。1602年,有人在缅因州海岸停船时,看到了“6个印第安人乘坐一条巴斯克捕鲸小艇,大胆地靠近我们,他们的船有桅杆、船帆、铁锚和铜水壶……一个印第安人穿着马甲和一条黑色哔叽裤,脚上还穿着长袜和鞋子。”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官方背景的探险队到来之前,巴斯克捕鲸人已把欧洲文化带到美洲了。

    法国人尚普兰1603年到1619年在美洲东海岸探险,他记述了巴斯克人是怎么捕鲸的:“每条小船上有一名鱼叉手,是所有人中最敏捷和最熟练的捕鲸专家,他的工资仅次于船长,但工作也最危险……一旦可以下手,他就会对准鲸鱼的正面,扔出捕鲸叉。受伤的鲸鱼会下潜,但有时也会用巨大的尾鳍拍击小船和捕鲸人,就像打碎一块玻璃一样。”

    有时候,鲸鱼游得飞快,能把小船拖出去十几公里。有时候,船员不得不砍断绳子,否则船就会被拖进水里。有时候,多条捕鲸船会聚拢过来,围住鲸鱼,向它投掷更多捕鲸叉。

    如果鲸鱼潜入水中,捕鲸人就会等着它上来换气的时候,一次次攻击,直到其重伤而死。最后,大家用绳子把鲸鱼拖上岸,割下鲸脂并加热熔成油。

    再后来,巴斯克的捕鲸优势让给了荷兰,后来英国取代了荷兰,美国又取代了英国,但捕鲸的技术模式三四百年没多大变化。

    有人发现远处鲸鱼喷出的水柱,大喊“喷水啦!”在船员的欢呼声中,船长命令“放下小艇!”随后几个人绷紧肌肉,全力将小艇划向鲸鱼。

    鱼叉上的绳子盘在木轴上,鲸鱼受惊逃跑时,绳子的送出非常快以至于会摩擦冒烟,需要将水泼上去降温。

    受伤的鲸鱼终于疲倦后,叉手会向它的心脏或者肺部全力投掷捕鲸叉,垂死的猎物将鲜血喷向天空,随后就颤抖着翻了白肚。蓝鲸死亡后会下沉;适合做猎物的是死后漂浮的那些鲸。筋疲力尽的水手将鲸绑在小艇后面,拖回母舰。

    当年的“三桶油”

    捕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鲸能提供鲸油、鲸腊和鲸须(鲸鱼过滤食物的长长细细的牙齿)。这些都大有用处,而且取之不竭(至少19世纪中期还是如此)。

    鲸油适合点灯。几百年前,欧洲人有几种照明工具,最常用的是灯芯草裹上动物脂肪,一根能烧20分钟;有钱人家里点的蜡烛,是用蜡或者牛羊脂肪制作的。蜡烛太贵,人们不断寻求代用品,比如燃烧松树的树瘤,或者鳕鱼的鱼肝油,但前者会生成松黑,后者则有腐烂的味道。

    而清亮的鲸油烧起来则明亮又干净,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在矿洞里,矿工点的都是烧鲸油的头灯。

    鲸须,又轻又弹,被欧洲人用来做女裙和内衣的内衬,还用于制作雨伞、鞭子、马车弹簧、鱼竿等。17世纪时,体面的欧洲成年女性都要穿鲸须衣裙,用量极大。

    弓头鲸最受捕鲸者青睐。因为它温顺胆小,容易捕杀,产出又多,能产出至少400根鲸须和200—300木桶的鲸油。

    露脊鲸和抹香鲸也是受到青睐的品种。抹香鲸的头部上腔有更轻、更有价值的鲸腊。抹香鲸的腊质轻且冰点低,直到19世纪,一直被用于润滑精密机械,比如钟表和缝纫机。

    鲸鱼死后会很快腐烂,所以鲸鱼肉没法利用。鲸油也得现场迅速炼制。人们把鲸鱼固定在船边,用长柄刀铲分尸,把大块鲸脂叉上来,再把它们用长弯刀切成一片一片的(方便融化),扔进大锅熬油。

    加工鲸鱼的现场臭得厉害,捕鲸船回到港口之前,港口的人们就已经能闻到味了。

    捕鲸船出海一趟,一般被要求运回1000—2000桶油,得花1年到3年的时间。捕鲸船员“像马一样工作,像猪一样生活”,是“最肮脏、最下流、最痛苦的一群人”。但回报也很丰厚。

    有趣的是,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跟鲸鱼也有关系。16世纪的北美似乎没有利用价值,只有渔民去晾鱼。17世纪初,著名的船长约翰·史密斯在北美海岸发现了大量的鲸,写了一本详细的游记攻略,鼓吹去北美发财,十分畅销。1620年,一群清教徒看完这本书十分激动,驾驶着“五月花号”启航去北美求发展。刚到北美他们就发现了鲸,几十年后捕鲸产业发展壮大。

    美国捕鲸业在19世纪垄断世界,获取的鲸油,一半美国人用,一半出口。不料19世纪50年代石油开采兴起,替代了鲸油,合成材料替代了鲸须。而且蒸汽船捕鲸太厉害,导致鲸鱼数量锐减。20世纪初美国人放弃了捕鲸业。如今大家常指责日本人捕鲸,忘了美国才是捕鲸的老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