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教师要精准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加强学情教情分析,科学研判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学期已经开始。校外培训的热潮似乎刚刚退去,“课后服务”“延时放学”已成为家长间新的“流行语”。
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家长感慨,“双减”政策把娃拉回学校,学校就该想办法真正留住孩子。其实,“双减”工作的源头治理,是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
“‘双减’政策对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家庭三者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学校要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对教育的全部需求,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需求,要转由学校完成。这在短期内将对学校提出较大的挑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表示,学校如何转变观念和职能,创新教育思路,将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实施的效果。学校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付,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提升课堂效率,学校要做“时间管理大师”
8月初,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一份文件,要遴选基础教育精品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做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落实中央对于“双减”工作的部署,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他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可以为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源源不断地提供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云平台优质教育资源的更新机制。
在云平台上,你可以看到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级的名师课程。这套课程资源是在疫情期间打造完成的,尽管课程都是由教学水平较高的老师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团队提供,但它不能一成不变,也要进化升级。教育部希望能够激发老师革新教学手段的动力,提供更多精品课,并让更多地方和学生共享共用。除了拿来就用、点开即上外,这些课程还能为老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支持。
“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参与进来,更广泛地激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吕玉刚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学校长董长春指出,学校要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总量,优化时间安排,把休闲时间、睡眠时间、锻炼时间等健康成长所需的时间还给学生。各项活动都应该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就会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损害。
这同样需要提升课堂效率,提高作业质量,学校教育也要“减脂增肌”。
他表示,学校需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研究。这包括许多课题,比如如何让学生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对于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帮孩子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
陕西省的做法是着力打造“三个课堂”。陕西省委教工委副书记、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介绍,第一课堂(教室)聚焦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课程;第二课堂(校园)着力培养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兴趣爱好和拓展综合素质的能力与素养;第三课堂(校外)放手让学生在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考试频次降下来,考试效度要升上去
前不久,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在考试频次上进行了大幅压减。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在考试质量上,要规范命题管理,凸显素质教育导向;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
这让一部分家长着急了——不知道孩子学习情况,等到中考的时候再“开盲盒”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教授表示,应该正确认识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日常考试评价,都属于诊断改进评价,考试的根本目的是诊断改进教学,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减少考试,但要充分运用考试结果。张志勇说,教师要精准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加强学情教情分析,科学研判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考试少了并不意味着就无法评价了。考试是一种手段,学校本身也要加强学习过程评价育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可以利用类似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情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学生学情阶段性评价。“广大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科学分析造成学生学业困难或学业缺陷的原因,家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张志勇说。
教育部基础教育考试命题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迅指出,全面规范考试管理不等于不要考试,也不等于片面降低考试难度和要求,而是要以科学组考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将考试的正面效用最大化、最优化。
李迅说,在过去,部分学生优秀就是学校的成功。但如今,排他式的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学校不是工业集团,在重复环境中奖励那些高产出的人,这样的竞争势必导致学生的孤独与排斥”。
考试频次降下来了,但是考试的效度要提升上去。
李迅表示,学校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从教学要求中精选考试内容,精准设计试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型、开放型、应用型、探究型试题比例。
学生“双减”,也别忘了给教师减负
“双减”带来的改变,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更不好当了。”某社交平台上,有老师贴出一天的行程表: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下班到家,回家后还要继续备课、和家长沟通。“双减”后,实现“5+2”课后服务全覆盖,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了,老师感觉则是更累了。
董长春说,教师负担重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教师全天与学生在一起,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也会传导给学生。学校需要为教师减负,保证他们基本的教育教学时间,还应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王殿军也坦言,一系列措施实施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师工作量的加大。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他建议,政府要适度增加学校的教师编制,甚至可以吸纳培训机构里具有较强责任感以及育人意识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而且这些教师在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辅导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一些有资质、高质量、社会信誉较好的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
此前,吕玉刚也表示,要关心爱护教师,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课后服务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