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塞罕坝二次创业:从机械化造林到智慧化经营

◎本报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白登忠 王军辉

    “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时如是强调。

    从一开始采用拖拉机大规模造林,到如今引进“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精细化管理森林,塞罕坝机械林场从建场之初就植入了科学求实的创新基因。如何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中,中国林科院在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遥感技术监测、森林湿地资源价值评估、森林防火关键技术应用,以及林业有害生物技术防治等方面均注入科技力量,尤其应用的一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为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智慧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技术为塞罕坝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基础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回忆,塞罕坝建场之初,中国林科院经营室的一名职工张国秀就随爱人上了塞罕坝,为塞罕坝的技术造林提供技术研究,中间两个单位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

    如今,由张守攻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就选在了塞罕坝。

    项目团队在传统目标树定性化辨识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和选择概率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目标树定量化选择模型,提出生产中便于操作的半亩小样圆目标树作业法。应用该成果经营后的落叶松林分,40年后每公顷蓄积量可达到193立方米,较传统对照经营提高16.2%,大径级目标材种比例达50%以上,为大径材培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项目成果的支撑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21—2030年)》编制完成。

    落叶松空间分布监测实现三维可视化

    “在这个系统软件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全国和各省的落叶松森林资源分布,还可以直观地看清塞罕坝机械林场每一棵落叶松的生长状况,这是我们在塞罕坝刚刚测试完成的技术应用成果。”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庞勇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在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部署下,庞勇团队主持的第四课题“多尺度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预测技术”将塞罕坝作为重要实验示范基地。

    课题在塞罕坝建立落叶松林精细研究区2000亩,采集地面和机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并基于现代生物学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模分析技术,突破了系列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落叶松单木及林分的信息提取和快速鉴别。

    “这些遥感与林学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可以提供塞罕坝林场经营前后三维可视化的落叶松空间分布图,实现单株、林分、林场尺度的落叶松生长监测,支撑气候变化背景下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预测和高效培育技术措施的实施成效评价。”庞勇说。

    科学评估森林湿地资源价值

    为科学评价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成就,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中国林科院定期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森林湿地资源价值评估,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开展了3次。

    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科信所所长王登举介绍,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湿地资源价值评估,以国际国内主流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为基础,结合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具体实际,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湿地资源的资产价值(存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量)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对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评估。

    “2020年,塞罕坝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每年155.95亿元。森林和湿地每年的涵养水源量为2.84亿立方米,相当于4.7个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森林和湿地每年的二氧化碳固定量达到86.03万吨,相当于抵消了86万辆家用燃油小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生态旅游收入5.6亿元,拉动综合旅游消费10.61亿元。”王登举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