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 星期五
避免陷入技术“内卷”
中医现代化需要跨学科融合
视觉中国供图

    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依靠人的五官进行主观判断,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的诊断检测指标将融入中医诊断治疗体系。中医现代化发展就像一棵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断枝繁叶茂,但是它的根和主干还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和功能性综合评价为核心。

    ——许家佗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

◎侯树文 本报记者 王 春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许家佗主导的“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取得最新进展,其自主研发的舌诊仪即将进入医疗器械注册审评阶段,作为项目成果之一的“数据库平台”将成为标准化技术公共平台,为中医智慧诊疗技术发展提供标准规范方案。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医药诊疗体系也正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获得新的“智慧”。围绕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面诊仪、舌诊仪等中医智慧医疗仪器设备层出不穷。这些设备通过采集人的面部、舌苔、脉搏等数据,与特定疾病的数据群在后端数据库平台进行分析比对,结合中医理论研究,形成精确的诊断评估结果。如中医智慧门诊系统,利用“中医+AI”,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只需10分钟即可形成客观、精准、系统的个人中医健康状态评估报告。

    中医诊断不必拘泥于“望闻问切”

    无论是舌诊仪,还是脉诊仪,都是将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实现中医诊疗信息的标准化、数据化。而在许家佗看来,现代医学检测指标也可以作为中医现代化诊断的依据,中医智慧诊断的数据来源不止于“望闻问切”。

    许家佗说:“像智能舌诊系统临床病例数据库,它所采集的数据不仅仅来源于脉象、舌象、面象等中医四诊需要的指标,还包括西医常规的体检检测数据。数据库的数据样本量包括2万个健康体检人群,也有肺癌、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种数据样本,预计项目完成后数据样本量将达到7万—8万个临床病例。”

    许家佗表示,在实际临床中医门诊中,中医也会用到现代医学技术检测的各项指标作为诊疗依据。例如在新冠肺炎中医诊断施治过程中,中医专家就根据患者肺部影像、核酸检测等数据指标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此外,中医在诊疗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疾病中都会采用现代医学检测数据指标。

    中医现代化诊疗是中医综合性整体观理念与西医诊断技术相结合的联合诊疗方案。“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依靠人的五官进行主观判断,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的诊断检测指标将融入中医诊断治疗体系。”许家佗打了个比方,中医现代化发展就像一棵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断枝繁叶茂,但是它的根和主干还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和功能性综合评价为核心。

    当前,中医行业内专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包括医学影像、磁共振、同位素等在内的任何现代医学技术都是中医现代诊疗技术发展的技术支撑,可以为中医所用。

    客观数据支撑中医诊疗技术规范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现有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装备不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中医药标准化、智能化和规模化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这些中医药在平常临床医疗中久未解决的问题,在此次抗击疫情的特殊战斗中更加凸显。”

    一直以来,中医不被外界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缺乏客观数据支撑。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科学理论。因此,中医根据脉象、面象、舌象诊断的客观化和数据化对中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就针对中医脉诊的特色诊断方式,利用压力波、传感器与生物医学工程等技术,进行了脉诊信息化、客观化的

    探索;舌诊客观化主要利用图像、图形、可见光光谱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将中医诊断中的舌象、脉象转化为客观的信号,通过将定性定量数据与疾病健康状态对应关系分析,结合中医知识理论,在临床研究中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新技术应用对中医诊疗模式来说是一种补充完善。传统中医诊疗由医者凭主观模糊的记忆和经验进行判断决策,而现代化中医诊疗技术则是通过舌诊仪的图像、脉诊仪的波形,将舌脉象信息的宏观现象和微观数据同时记录下来,并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来实现精确诊断。

    许家佗认为,有了精确的数据作为医生诊断的依据,就相当于中医医生有了测量分析的工具,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突破医生个体差异和主观性的局限,准确地再现和分析疾病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确诊疗。未来当大多数病人由客观数据作为支撑,数据、诊疗方案和疗效之间逐步建立科学的对应关系,进而形成中医药临床大数据平台,将有利于行业技术规范和技术优化迭代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时间和空间都将不是问题,中医诊疗模式不用面对面就能得到患者的数据信息。”许家佗特别提到,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在线医疗将大大拓展中医应用场景。“在比较全面获得患者临床信息的情况下,针对某疾病的大数据基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药物的精确性以及实现用药疗效的有效评估。”许家佗说。

    胡镜清表示,当前,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乏力,与现代科技交叉融合还不够。“推进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需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中医药传统诊疗手段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古老的中医药重新焕发青春。”胡镜清说。

    中医现代化不能丢掉整体性思维

    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让人们看到中医现代化的希望。但中医现代化仍面临理念和技术的种种挑战。

    首先是理念。中医从业人员中仍有人认为,机器采集的数据永远无法与人的感觉相提并论,理念上没有接受用现代化的工具技术进行客观化研究;另一方面,现代医学从业人员中也不乏有人对古老的中医认知仍然局限在“搭脉”“看舌苔”的诊断方法中,认为中医没有必要融合现代技术。中西医双方从业人员对医学的认知因固守各自理念,而非常容易导致陷入技术“内卷”的困境。

    “如果双方接受现代医学技术支撑的中医现代化发展理念,即使舌诊仪、脉诊仪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匹配人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中医现代化理论与数据都得以逐渐完善。”许家佗说。

    与此同时,中医现代化同样也面临一定的技术难度。无论人工智能,传感器与仿生技术,还是互联网医疗,都需要这些技术领域针对中医药行业的需求,与中医药领域紧密合作。中医现代化的难点在于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信息学技术如何实现跨界合作,如何跨过各自学科领域的技术基础到达对方领域当中。

    跨学科研究中需要中医解放思想,将中医理论转化成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解读实现的技术基础,这要由相关领域来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领域也要对中医的方法、理念有所了解,针对中医临床实际需求,研发更适合的技术方法。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听觉、嗅觉、视觉也都要达到一定的灵敏度。然而目前图像数字设备和技术仍然无法完全实现人的视觉功能。

    又如在脉诊中,手指接触到的信息与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是否相互匹配……“人能够感受到毫米级的差别,你却拿厘米级的尺子去测量人的感受。”许家佗表示,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对相关技术的依赖也需要相关领域突破更多的技术瓶颈,中医智能化手段工具需要人工智能、仿生学等更契合的技术匹配,以达到共同发展。

    “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许家佗强调,中医的特点在于其宏观综合性优势,所以中医现代化过程中还要避免过分追求数据化、技术化,丢掉原来中医学整体性思维的战略优势,造成“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局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