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胡晓舟:
创新为缰,骑鲸蹈海闯大洋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汪天玄 曾宁宁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瘦高个儿,微黑的脸庞,说起话来语调平缓,初见胡晓舟,实在无法将他与那骑鲸蹈海闯大洋的硬汉形象对上号。

    进水、起火、失电、掉深、机械故障、突发敌情……潜艇深海航行,危机四伏。作为潜艇艇长,胡晓舟的每次抉择、每个口令,都关乎着所有艇员的生死、关乎着一场战斗乃至整个战局的成败。

    作为新型常规潜艇全训艇长,他带领艇员队先后完成数十项重大任务,成功处置多个重大险情,攻克多个作战重难点问题,趟出了一条“组建即一类、接艇即战备、出海即迎战”的战斗力生成新路子。近日,海军潜艇某支队教练艇长胡晓舟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誉称号。

    作为军人,争先是第一选择

    一次红蓝对抗中,舱室内的一个部件突发故障,海水立即灌进来,随时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胡晓舟坐镇指挥舱,一边关注损害管制,一边继续指挥潜艇“战斗”,那一仗打得特别艰难。

    事后,一名新兵不解地问他:“既然是演习,为什么还要‘带伤’继续对抗,缓一缓或者向上级汇报不行吗?”胡晓舟的回答铿锵有力:“战斗打响,敌人并不会因为你的受伤摁下进攻的暂停键!”

    单骑闯大洋,生死一念间。这些年,胡晓舟成功处置过的重大险情次数甚至超过普通人一生作出的重大决定次数。“你不怕死吗?”每当面对这样的发问,胡晓舟总是平静地说道:“我是一个军人,打仗是第一要务。”

    胡晓舟所在的潜艇支队是全军首支AIP(不依赖空气推进)潜艇部队。几十年来,一代代潜艇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写下了某型潜艇极限深潜、首次突破岛链、某标志海域首次战备巡逻等辉煌历史。

    那年,为全面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支队决定试行“组建一类艇艇员队直接管艇”的新模式。很快,还在船厂负责修艇的胡晓舟被“点将”,负责领导一个刚成立不久的一类艇艇员队,并接艇担负战备任务。

    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为胡晓舟捏了把汗:虽说艇员都经历全训,但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艇型,相互之间“零磨合”,风险太大;艇员接艇要做到“人装合一”,随时执行重大任务,不确定因素太多。

    “作为一名军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理应挺起胸膛站排头。”胡晓舟态度坚定,就是要当这个“吃螃蟹第一人”。

    从那以后,胡晓舟带着艇员踏上一条无人涉足的道路,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冲锋:大家齐心协力找差距、补短板;抓训练,提能力;打基础、练极限;强个人、练整体;抓配合、促融合……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交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个月不到接艇担负战备任务,2个月出海参加对抗训练,5个月执行重大演习任务,1年内实射各型武器多枚,一条战斗力生成新路子正式形成。

    “创新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

    “肯钻研、敢创新。”熟悉胡晓舟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这样评价他。

    为什么如此重视创新?胡晓舟有着独到的理解:未来的战争没有套路可以照搬。

    创新则生,守旧则死。这几年,胡晓舟干了不少打破常规的工作。

    他瞄准组训短板,主动把一些高难科目从岸港搬到海上,最大限度提升艇员实际处突能力;紧盯装备风险点,协调厂家院所为某装置加装传感器、报警器,以科学的设计大幅提高装备可靠性;聚焦明日战场,积极借助大数据分析,完成多个作战难题研究。

    敢于破局的背后,胡晓舟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创新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

    胡晓舟组团队、做课题、搞攻关,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带领官兵完成多项战法训法创新,验证了多型武器性能、潜艇工况转换、海域水文条件等事关打仗成败的重要内容。他还鼓励艇员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副机电长许建佳设计的某动力系统测算模型,实现了一重要数据计算自动化,为指挥员高效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柴油机技师吴刚研发的“多功能电缆收放装置”,使需40人协同完成的工作变为一人独立操作完成,并获得国家专利;电工技师贾永光连续发明的“油气分离器”“新式注水枪头”,提高了艇员工作效率和操作安全可靠性……

    多一项对接战场的创新,就多一分打赢战斗的底气。这几年,胡晓舟和他的战友们聚焦实战,取得了一批技术革新成果,持续为战斗力快速提升赋能。

    闲暇无事时,胡晓舟习惯站在舰桥上,眺望远方。他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创新制胜过后,又将是一次新的冲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