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韦启初: 让铜鼓铸造技艺迎新生
新华社记者 黄浩铭

    每逢重大节日,在广西的一些壮瑶村寨,人们会以敲打铜鼓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这种制造精美的铜鼓,曾一度因为制造工艺的失传面临着传承危机。后来,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等铜鼓爱好者的反复试验之下,铜鼓铸造迎来了“新生”。

    记者走进韦启初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铜鼓铸造厂,烧得火红的锻造炉里流淌着炙热的铜水,工人们把铜水注入铜鼓模具之中。一旁的成品展示区,数十个已经制作完成的铜鼓正在等待包装,运往各地。“现在的产品是出来一批卖一批,很抢手。”韦启初说。

    韦启初出生在一个铸造工匠家族,高祖父是清朝时期的民间铜鼓铸造师,但到韦启初父亲这一代,家族已经转为铸造铁锅、铝盆等日常用品为主,铜鼓铸造技艺逐渐失传。

    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铜鼓是颇具代表性的文物,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20世纪90年代,韦启初和父亲一起在广西、贵州等地做生意,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使用的铜鼓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而且数量急剧下降,铜鼓这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化石”面临失传的风险。但对于铸造铜鼓的工艺,无任何文献记载,也没留下任何铸造模具。

    韦启初说,当时经常有群众四处打听是否有铜鼓出售,但铜鼓铸造技艺几近失传,市面上只有少量古老的铜鼓出售,他和父亲决定自己研究铜鼓铸造。

    铜和铁、铝的特性不一样,用模具简单拼装起来的铜鼓虽然外形与传统的铜鼓相似,但敲击时的声乐效果达不到要求。为了做到原汁原味复制,韦启初走访了数十个还在使用铜鼓的少数民族村寨,对现存的铜鼓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试验。为筹钱购买试验用的原材料,韦启初甚至卖掉自己的拖拉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上千次试验失败后,1997年,韦启初利用砂模铸造法铸造出一面铜鼓。这面铜鼓无论是外观还是声乐效果,都与传统铜鼓十分接近。

    20多年来,韦启初不断对铜鼓铸造工艺进行改良,小至0.39厘米微型礼品铜鼓,大到6.68米巨型铜鼓,这些铜鼓无论是鼓形、花纹、鼓声、质量等都已达到民间使用要求。他的铜鼓铸造厂现有近50名工人,年产铜鼓达两万面,产品除了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演奏需求,还作为艺术品走进更多群众的生活之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