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
江边绣出绿丝带,生态优先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本报记者 张 晔

    追寻总书记足迹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芦苇荡茂盛起来了,江滩上螃蟹多起来了,长江又美了。”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在外求学多年的江苏南通市民季天宇回到家乡,跟儿时的同伴一起登狼山、游长江。

    她惊讶地发现,过去被码头、企业占据的江岸,现在已是山水相连、船影交错,成为南通市民的城市生态客厅。

    南通市区南部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五座小山临江而立,统称为“五山及滨江片区”,如今已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绿廊。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南通五山及滨江片区,考察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与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并用“沧桑巨变、流连忘返”对南通沿江生态保护修复表示肯定。

    绘制“一张图”,共抓沿江大保护

    南通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城,这里拥有166公里长江干流岸线。过去的五山及滨江片区,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早些年,这里又是港务公司,又是码头,装卸集装箱的声音吵得你没个好觉睡。露天堆放着的硫磺,经风一吹,把我们家里都给染成红色的,吹到人脸上,也直流眼泪,菜田里的菜也不敢吃。”58岁的南通市民何桂英记忆里的五山生态,曾经不堪重负。

    2017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实施五山及滨江片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从根本上破解几十年来因工业集聚带来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之困。从此,沿江地区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大江大海的生态本底逐渐露出占领“C位”。

    为了科学布局三生空间,南通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绘制沿江大保护“一张图”。长江岸线的三生空间比例由48∶3.5∶48.5调整为35.1∶4.3∶60.6,还岸线于民、还绿色于民。

    几年下来,五山及滨江片区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

    如今,何桂英从家中步行到滨江的花海只需要几分钟,每逢周末她都和老伴带着小孙子到江边玩耍,“这些美景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这可真是面朝长江,鸟语花香。”

    全员参与,构建生态文明大格局

    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南通,因长江而兴盛、发展,沿江的港口、化工、钢铁都曾是利税大户。生态修复,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对错综复杂的各方主体和利益格局,南通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大格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建设全面发动、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为确保“一根杆子插到底”,南通建立“月督察、季考核、年述职”工作推进机制,对县、镇、村开展分级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针对污染企业在主流媒体设立“曝光台”“致歉栏”等栏目,强化环境失信行为公众监督,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

    为了化解船舶、钢铁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南通制定了全市重点行业产能清单。在江苏省内率先实施化工行业负面清单管理,取消启东、海门化工园区定位,2017年以来关停化工企业458家;计划到2021年底,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关闭退出。同时,开展两轮“散乱污”企业治理,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4300余家。

    践行新理念,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修复生态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现实给出了答案。

    2018年起,南通港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港区向下游沿海地区整体搬迁,并以“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的发展思路,开始了“二次创业”,力争打造江苏“第二出海口”。

    搬到通海港区后,南通港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老港区的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在65万标箱左右,新港区仅一期工程就达到了140.6万标箱。

    2020年年底,南通港通海港区在全国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跃居第二。

    南通港从过去主营装卸、功能较为单一的“喂给港”,发展成为集港口运营、港口建设、物流贸易、行业服务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集团。

    如今的南通,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推进,使生态优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南通将以高起点高标准,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沿江转型和向海发展、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打造样板、争当示范,再来一次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让老百姓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