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她是儿童科普文学的奠基人,他是“科学救国”的先驱
陈衡哲与任鸿隽:中国最早的教授伉俪
◎刘为民

桂下漫笔

    人们都知道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新篇章。其实,作为我国第一批官费赴美的女留学生,陈衡哲1917年5月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白话小说《一日》,比鲁迅还早了一年。

    陈衡哲(1890—1976年)与任鸿隽(1886—1961年),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高校最早的教授伉俪。1914年秋,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陈衡哲来到美国,先后就读于著名的纽约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15年任鸿隽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她应约加入,成为具有开创意义的“跨学科”会员,笔名“莎菲”并很快活跃于五四文坛:在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发表白话剧本《老夫妻》和新诗《鸟》《人家说我发了痴》《归来的吉普色》等;尤其是童话创作《小雨点》《波儿》堪称当时白话小说与奠基性科普杰作。

    《小雨点》发表于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八卷第一期,以成熟、精练的白话,讲述了一个与大气环流有关的气象故事:“小雨点”作为拟人化的主题形象,先从云里跌在一个草叶上面,又从泥沼奔向“涧水哥哥”与“河伯伯”,最后一同来到“海公公的宫里”。为了回到“白云紫山”的家,小雨点腾空“升了上去”,但在“觉得有些疲倦”的下午,他的“身子又缩小起来”,并落在一朵青莲花的花瓣上。小雨点富有同情心和献身精神,不惜被青莲花吸到液管里,以拯救“她那干枯苍白的皮肤”,使她变得美丽丰满。直到第二天太阳公公来了,又把小雨点送回了家。这篇作品叙事生动,形象鲜明,也许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还值得商榷,但其在科技传播和童话创作上的开拓性、启蒙性价值及生态学、气象学意义,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或轻视的。

    众所周知,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时代呐喊,成为高扬于五四文坛的一面思想旗帜,也引起了当时人们对于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关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们相当重视并体现了自然与科学相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更不能忽视陈哲衡创作《小雨点》的奠基意义。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在陈伯吹等人的有关创作中,才发现了同类的少儿故事,但侧重于介绍科学知识的仍然不多。

    陈哲衡的丈夫任鸿隽为推动我国现代科学研究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而身体力行,是我国科学及传播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尤其是上个世纪初他早于李约瑟率先提出“中国无科学”的问题,并同时指出原因是“未得研究科学之方法”。1915年元旦,他在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创刊号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以及他后来论述“科学精神”的文章,都是那个时代富有见地的学术名篇,为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研究以及科学思想史等多学科发展,开辟了前进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映出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初始定位。

    任鸿隽学识渊博,他的著述广涉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及组织管理、科学技术史等领域。青年时代他东渡日本学习“应用化工”,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他在东京十分活跃,曾为辛亥革命购买、输送枪支弹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前,任鸿隽撰写出“革命文告”印成大量传单,又连夜刻制出“国民革命政府”的大印,可谓雄心壮志,英勇无畏。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任鸿隽作为临时总统府秘书,和孙中山乘同一辆车进驻南京。后来,袁世凯窃国称帝,他义愤填膺,坚决离职赴美求学——先后获得康乃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后期他追求才女陈衡哲,终于获得了芳心喜结连理。婚后,他们从事科学教育、史学研究等,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业绩。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近来一批现代科技史上堪称经典的文献被重新发现并广为传播,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及社会影响。陈衡哲与任鸿隽夫妇的作品也在此列,其思想亮点突出,艺术形象生动,认真研读,令人心悦诚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