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环卫工人也要搞创新。啥叫创新?我想就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制造出提质增效的技术和设备,能让我们环卫工人更省力、更省时。”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始之前,代表通道第二次开启,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代表带着自己的创新故事站到了镜头前。
“随着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水实现了全流域的畅流。即使这样,我也十分珍惜宝贵的黄河水。参加工作后,看到公厕的高水箱长流水,我就很心疼,琢磨着怎么把它做得更省水。我先画图,买来电子元器件,拆拆装装,几经试验,研制的新装置把用水量减了一半。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发展到如今的第四代公厕节水感应器,用水量已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我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慢慢成长为首席技师,再到全国劳模,再到全国人大代表。”
张金海来自我国最年轻的城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1993年参加环卫工作后,张金海不挑不拣,将每一份工作都干得认真仔细,扫大街、淘厕所、管理垃圾场……
张金海是一个喜欢琢磨东西,搞发明创新的人。今年两会之前,他还在研发多功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只要居民将生活垃圾按照分类打包好,直接投放到垃圾分类收集设备上,系统和机器就能够自动识别垃圾,比现在市面上的垃圾分类投放装置更加智能,也使垃圾分类更加简单、明了。”
不仅如此,与垃圾处理打了20多年交道的张金海,多次将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在他看来,要因地制宜制定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并循序渐进启动立法程序,还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各环节设施设备的配套工作。
“创新就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制造出提质增效的技术和设备。”这是张金海的创新理念。
多年来,他先后实施技改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4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学技术、练本领、搞创新,张金海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带出来的30多个徒弟,都成了环卫一线上的技术骨干。
培养更多人才,发明更多成果,推动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张金海一直在做的。
越来越多技术成果的应用,正改变着环卫工作的传统面貌。张金海说,在山东东营,环卫工作的“粗、笨、重”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怎么才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
张金海说:“今年是牛年,我想就是要踏实肯干,发扬‘三牛’精神,再努把力、加把劲,让我们的家园更生态、更环保、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