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5日 星期四
成果转化:解决老问题需要新招式

代表委员履职记

◎本报记者 王延斌

    “科研机构希望科技成果能尽快转化,企业也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获得发展优势,这种‘两头热’的状况,促成了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各种联盟的出现。目前,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两头热’向科研院所、企业和转化运营平台‘三方通’的转变。”

    这是3年前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提出的建议。三年间,随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众多利好政策陆续出台,郑月明代表的建议在落地、在做实。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他正在准备的众多建议中,探索破解成果转化“新招式”正在打磨。

    求解科技成果转化之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技成果如何高效转化?产学研各方如何做到无缝对接?如何打造一套成熟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充分转化?这一系列问题为众多代表在一线调研时所关注。

    见到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时,她正在一线调研。面对采访,她提到一件小事。

    最近,一位患者在齐鲁制药的微信公众号上留言:“感谢你们理解民意,小小一个善举体现齐鲁人的大爱!感谢!”

    留言者李女士做完手术后一直服用齐鲁制药的某药品,病情稳定后每次服用剂量减少,只需要一片半,但由于药片体积比较小,半片不好分。于是,她向该公司销售人员提出,改变药片的形状以方便分割。

    本以为建议“石沉大海”,后来李女士再去买药时发现,药片的形状改变了,中间加了一道压痕。自己的一条小建议促进了大企业产品的改进,这让李女士很感动。

    用科技成果回应市场的呼声,自然不愁转化问题。但对创新型企业来说,成果与市场无缝衔接,既需要“接地气”,也需要“接天气”。

    历时7年,齐鲁制药成功研发出非小细胞肺癌特效药。在上市的3年多时间里,推动同类进口药品由每盒5000多元骤降到500多元。而历时近10年研发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上市以后同样使药价大幅下降。

    “创新不仅仅是专家教授的事,每个工人在岗位上如果都能发扬创新精神,相信我们的创新型国家能早日建成。”全国人大代表吴娟是中石化胜利油田的一名女采油工。从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她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成长为油田开发战线上的一名杰出的技能人才。

    吴娟说,自己和同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紧紧围绕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作质量、绿色清洁生产、安全高效操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22项专利、40多项成果,每一项都用在了生产上,给油田创效千万元。吴娟和她的师傅冯新永团队共同研发的《新型立式抽油机移位装置》解决了油田作业让位难的问题,用低成本技术为企业创效800余万元。

    小改革是创新,大成果也是创新。无论是小改革还是大成果,深深扎入市场土壤,满足现实需求是解决转化问题的必要条件。

    3个月前,联泓新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其龙头装置,采用的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甲醇制烯烃)技术和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的烯烃分离技术,是国内首套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DMTO和烯烃分离一体化装置,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不得不说,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案例。

    这一典型,也贴合了郑月明代表的建议:鼓励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盟+平台+基金”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运营平台,把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资本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