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记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是人才队伍紧缺仍是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的短板。在此情况下如何发挥国家公派留学工作在乡村振兴“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要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派模式,实施自主、连贯、规模化的成建制定向选拔和派出,精准聚焦和服务乡村振兴急需、紧缺、尖端人才培养。”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倍感欣慰的是,今年是“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实施的第三个年头。该专项正是在她的提案建议下设立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韩鲁佳格外关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多次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培养呼吁。
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并让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研,我发现,虽然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但是由于城乡差别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领域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加之全社会离农、弃农、轻农的传统偏见和行为,主要根据个人或家庭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薪资水平等选择学习方向的自费留学人员中,农科及涉农相关专业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韩鲁佳说。
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公派留学生共计107005 人。但从学科分布看,农科仅占3.17%。
这与新时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三农”高端人才的迫切、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于是,2018年两会韩鲁佳提出了《关于优化国家公派留学资源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建议,国家留学基金委加大国家公派留学资源要素配置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增设“国家公派农科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精准聚焦乡村振兴急需、紧缺、拔尖农业学科及农林工程等学科人才培养,实现补短板、强弱项。
“项目管理可参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管理办法,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派模式,充分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施自主、连贯、规模化的成建制定向选拔和派出。”韩鲁佳建议,立足国情农情、项目定位及合作外方的条件,考虑涉农学科的行业和生源特殊性,项目宜采用资助生活费用和学费的资助形式,以5年为周期进行稳定支持。
提案提交后,国家留学基金委很快与韩鲁佳取得联系,就专项设置、专项申报要求等方面多次与她沟通。
在紧锣密鼓的工作中,2018年11月底,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项目的申报工作。
自2019年始,国家留学基金委面向农业农村部和部分涉农高校及科研机构,试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
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申报的“旱区农业绿色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和“农业工程新技术人才合作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
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申报的“农业绿色生产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资助。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要完成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必须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韩鲁佳说,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为此,她将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