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谈
◎胡一峰
近日,知识区UP主“罗翔说刑法”摘得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2020年度“最高人气”奖。以罗翔的网络人气,获奖可谓实至名归。这位法律人以有个性的方式讲解刑法,让人们耳目一新,可以说开辟了网络时代法律传播或普法的新模式。而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作为UP主的罗翔所在的知识区与罗翔本人同样值得关注。
在B站上,相较影视、鬼畜、游戏等板块而言,去年刚设立的知识区称得上是“后浪”。顾名思义,这个区的内容是“知识”,且很多是专业领域的“硬知识”甚至“冷知识”,除了刑法外,还有财经、博弈论、文学、哲学、动植物学,也包括一些生活常识。所有学科门类的知识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踪迹。有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里,有近1亿用户在B站观看知识类视频。与此形成互证的是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完成“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有专家认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核心指标,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可见,B站知识区后来居上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各大视听新媒体平台近年来将知识传播作为自己的主打内容之一,也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趋势相符合。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个著名的知识圆圈理论,大意是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觉到自己无知。也就是说,对于知识,人们是越有越想有。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更强的知识需求。这应该是知识传播的一般规律。
然而,如何满足这种需求,让知识供给与需求从量和质上实现有效对接,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知识素养提升进入良性循环,则有赖于知识传播方式的创新迭代。互联网的一大优势是在建立海量知识库的同时,把寻求并接受知识的权力交回给用户自己。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精准地各取所需。于是,无限的知识与有限的精力,获得了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对接方式。特别是知乎、B站等网站,充分利用用户生产内容的知识生产传播机制,通过人格化、即时化、社交化的方式,给原本书本上、课堂上的“硬知识”赋予了强烈的网感。还以人们共同的知识需求和求知兴趣为纽带,形成了知识分享网络社区,让知识的获得变得更加快乐。凡此种种,都使知识输出和接受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知识“巧传播”的时代。不论从知识共享本身,还是网络优质内容建设而言,这无疑都令人欣喜。但需要指出的是,面对知识“上网”的蓬勃趋势,作为平台的网站要扮演好知识“把门人”的角色,对于如何准确鉴别知识的含金量,如何验证知识提供者的资质,如何建立科学的知识推送机制,以及如何保护和发挥互联网的信息自洁功能,健全纠误和辨析机制,确保绿色无害的高质量知识在网上传播等课题都要进行认真思考。如此才能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开辟一片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