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1936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接受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这3本书中就有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由时年29岁的陈望道参照日文版和英文版翻译完成。同年8月,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历史为什么选择陈望道
为什么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使命落在陈望道身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陈望道先生满足了3个条件:
望道先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追随者。作为追求爱国救国之路的青年人,他很早就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望道先生是语言学家。他既是革命理论的探索者,同时又是语言大师,他可以用白话文来翻译,从而让《共产党宣言》被当时的年轻人和有识之士迅速地学习、接受,并且能够研究和运用。望道先生的日语、英语俱佳。他在日本学习,日文当然非常好,他的英文也非常好,所以他得以用日文为底,对照着英文来研究和琢磨,而不是简单地从一种版本翻译而来。面对着几个版本,能够抓住《共产党宣言》的精气神,翻译得更加精准。
而促使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直接原因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师风潮”事件。陈望道后来在民盟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回顾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前后经历时讲道:“这次查办斗争使我更加认识到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陈振新回忆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身处的环境时说:“3月到4月的时候很冷,我们的房子在山上,更冷。”为了专心翻译,陈望道一头扎进老宅弃用的柴房里。“柴房平时不住人,房子是通风的,门窗都是摇摇晃晃的,墙壁有裂缝,环境很艰苦。”
《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本身就很难,不仅是中文首译,没有资料参考,还要讲求通俗易懂,再加上环境的艰苦,陈望道花了比平时译书多5倍的时间才翻译完成。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如此专注,以至于把本该蘸红糖水的粽子蘸到墨汁上都浑然不觉,成就一段“真理的味道”的佳话,广为流传。
百年布道薪火相传
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的尽头,有一个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院内一棵6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树荫底下一座西班牙式的三层小楼风格古朴别致。1955年到1977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在这栋小楼里度过了22年的岁月。
2018年5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旧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星火”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讲解服务。
2020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100周年,党的99周岁生日前夕,《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参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让这里的志愿服务队员备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写道:“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陈望道不畏艰苦坚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信念也鼓舞着展示馆里的志愿服务队员。“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陈醉听过一位数学科学学院的队友的亲身经历。“写博士论文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论文写不下去时也会想到放弃。当时她一边忙着写论文,一边坚持在这里做讲解。当她向人们讲起望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时,作为讲述人的她自己也受到触动,支撑她咬牙坚持写下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里,红色基因的种子不断萌芽生根,《共产党宣言》精神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