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
“木耳冰激凌、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走到哪里,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总是在探讨食用菌的创新。
40多年来,从技术支撑到产业孵育,从科技培训到科技教育,李玉奏响了小蘑菇大产业的脱贫致富曲。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榜上有李玉的名字。
“美可不是颜值,应该是一颗真正奉献的心。合格的菌物学者和蘑菇人要拥有把蘑菇情结深植生命的修养,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在菌类天地间驰骋的自由,让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为国为民创造出应有的价值,打造中国蘑菇特色,使中国的蘑菇事业屹立于世界蘑菇之林。”李玉如此解读“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拓荒:从0到1,从1到N
1978年,从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
李玉带领团队,首次建成了全球集食药用、毒、野生为一体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全基因数据库,抢占了国际食用菌育种新高地。他们发现的黏菌占世界已知种的43%,发布新种100余个,开创了中国人命名新种的先河,让我国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
他们构建起全国唯一从专科、本科至硕士、博士、博士后较为完整的多层次菌物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李玉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有人却问:“你们研究的这些菌能让百姓挣钱吗?”
李玉心中五味杂陈。“一定要让菌物进入农民的田间地头,进入企业家的工厂,进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食用菌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专业。如今,中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75%以上,然而,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却不是强国。
以创新成果为依托,李玉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973”“863”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他们选育黑木耳、玉木耳等广适性品种45个;集成创新出两棚制花菇生产、米菇间作、全株高值化利用等9项生产工艺,全日光间歇迷雾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12项原始创新关键技术,颠覆了食用菌须棚室遮光保湿栽培传统理念,填补多项世界空白,产生经济效益达300亿元。
他们见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工厂化生产的全过程。
扶贫:让小木耳“变”金耳朵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这样点评。
味鲜、个大、肉厚,柞水县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这背后离不开李玉团队的支持。
2017年,由科技部牵线,李玉团队奔赴柞水县开启科技扶贫行动。团队为柞水选育的5个木耳移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
“总书记的点赞,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在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在国家精准产业扶贫方面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是中国食用菌产业迈向全新里程的进军号。”李玉振奋地说。
从2012年开始,李玉便投身全国脱贫攻坚事业,并扶贫捐款达480万元。他在国内首次倡导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以“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食用菌“五位一体”科技扶贫新模式。
他与全国40余个县市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每年累计有260余天率队躬耕国家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攻坚之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挥科研成果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使农民朋友的生活更加美好。”李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