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科技创新谱写青海绿色新篇
本报记者 张 蕴

“十三五”成就巡礼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一项项技术难题得到突破,一件件技术成果惠及民生,谱写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新篇:2016年到2019年,取得科技成果204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农业科技园产值从150.6亿元增加到230.6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53件增加到2.71件。

    “十三五”以来,高原青海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开放合作凝聚创新资源,以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创新根基,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走向。可以说,这是青海省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

    绿色,是高原发展永恒且不容动摇的底色。5年来,我们见证了青海在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柴达木自然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湟水流域污染治理,建立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科技体系方面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及模式研究,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展规划;开展生态整治示范研究,为祁连山江仓矿区生态修复开辟了途径;开展祁连山黑土滩治理技术集成示范,示范区植被盖度达82%—89%,为彻底解决黑土滩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建立高寒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木里矿区植被恢复区覆盖度平均达到85%,为高寒地区矿区复绿与生态恢复提供了技术遵循;建成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综合信息云平台和草情监测与草畜平衡诊断系统,实现生态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

    依靠资源禀赋,如何打出青海绿色产业创新发展这张牌?“十三五”的5年间,我们见证了青海在新能源领域,着力瞄准锂电、光伏、光热发电工程化验证、全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撑并壮大了锂电、光伏产业链条,培育并新形成了光热熔盐产业、新型电池产业的一系列斐然突破。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5年间,青海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建成国际首条48对棒还原炉万吨级多品硅生产线;掌握高纯电子级多晶硅核心生产技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引进最新电池技术工艺并消化吸收,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青海省海南州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多能互补发电基地;盐湖化工领域建成多条万吨级碳酸锂生产线和镁系产品生产线,盐湖化工产业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集成示范效果良好。

    创新,是驱动高原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我们见证了青海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模式,“青杂”系列16个杂交油菜品种推广到全国80%以上春油菜种植区,并辐射到哈萨克斯坦,“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辐射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围绕沙棘、枸杞等浆果资源开发,开展资源原生地抚育、新品种培育、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等技术研发,特色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畜牧业利用北斗、遥感卫星、地面牧草自动监测等技术,实施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建立高寒地区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高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22%至38%,牧草产量增加22%至43%。牦牛、藏羊分子遗传标记研究与应用取得新进展,为牦牛、藏羊育种及改良提供了新方法。

    包虫病科研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藏药焕发新生机,从激活科研机构、激活科技成果到激活科技人才……5年间,高原科技“活水”全方位激活,青海各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高原青海创新发展迎来又一春。

    车轮不断向前、创新永不止步,站在“十三五”眺望“十四五”,高原青海将把握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又一个“黄金五年”,实现绿色发展提档升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