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丁 静
地球物理测井,被称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眼睛”。将测井设备通过电缆或钻具输送到井下,最终精准确定“哪个深度有油,可采储量有多少,是否具有开采价值”。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胜利油田采访时了解到,由胜利测井公司自主研发的“SINOLOG900网络成像测井系统”(以下简称网络成像测井系统)成功通过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专家们认为,该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温长电缆测井数据高速传输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这套网络成像测井系统拿到了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初识网络成像测井系统之强,是在地下数千米深处。
元坝7井,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在川东北部署的一口风险探井,钻井深度7366米,井底压力高达165Mpa。时任胜利测井四分公司副经理的郭红旗,分管技术工作。在他看来,使用普通测井仪器下井后“仪器立即被压成了饼”。而胜利测井公司使用上述系统,“一次成功,设备完好无损!”
至此,这套系统一战成名!
近20年来,国际主流测井技术从成像测井跨越到网络成像时代。这背后,映射着胜利测井技术从领先、到断代、再到领先的“过山车”式变革。
大约9年前,郭红旗亲眼见证了胜利测井公司第一次从国外引进LOGIQ测井仪器的全过程,“仅单支的下井仪器加地面系统就上亿元,占当年测井公司年产值的十分之一。”抚摸着进口仪器,他心疼地说不出话。
不买就寸步难行。“没有高端设备,在国际油服市场招投标中,就没有跨进门槛的资格。”郭红旗说,当时胜利测井的主力设备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成像测井产品,传输速率仅为230kbps,而世界领先的网络成像设备传输速率高达800kbps。这项技术仅掌握在几家国际油服公司手中,大多只出售服务,而不出售设备。
2013年,胜利测井公司决定举全公司之力,投身新一代测井装备研发。
面对记者,胜利测井公司技术中心专家张希瑜将测井设备的发展比喻为四个阶段,“模拟信号阶段,相当于‘大哥大’手机,数字信号阶段相当于‘诺基亚时代’,数控测井阶段相当于‘智能手机’,而现在的网络成像阶段就相当于迈入‘5G时代’”。
网络成像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传输的“快慢”,传输速率高意味着可实时解析地下资料;意味着可串接更多的辅助设备,减少下井次数;意味着设备在井下时间更短,粘卡的可能性小,设备更安全;意味着设备更耐高温高压,探索更深的地层。
从2013年的背水一战,到2016年系统第一次问世,再到在“元坝7井”上的成功,网络成像系统在高压井的商业化应用“首秀”为元坝地区新层系勘探打开了新视野。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已在胜利、新疆和南方等市场完成50余口井的测井资料采集及处理解释,整体技术指标、服务能力,尤其是复杂井、疑难井测井施工能力大幅提升。
胜利测井公司经理张波踌躇满志地说:“我们的设备还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实现产业化生产后,将占领更大市场,获取更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