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系列新举措,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责任担当,将提振各国疫情后坚持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的信心和行动,推进各尽所能的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建设,开创合作共赢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新局面。”12月14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气候变化有关重大宣示座谈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说。
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14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宣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清晰描绘了我国未来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这些新的气候目标,既是对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全面强化和更新,也是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重要保障措施。”何建坤认为,实现碳排放达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的重要转折点。
生态环境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比2005年降低48.1%。
何建坤说,从2020年到2035年,GDP预期将翻一番,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就需要保持和强化“十三五”的节能降碳趋势。大幅度降低GDP碳排放强度,也是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的主要着力点和政策抓手。何建坤建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2025年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能耗的重化工业部门,碳排放力争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五五”期间,新增能源需求将基本依靠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满足,这就需要加强能源体系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发展储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保障大比例可再生电力上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会成为疫情后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政策着力点。
2019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4亿千瓦。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说,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2亿千瓦以上,意味着要增加两倍,这就需要对目标本身以及转化路径等广泛形成共识,并有明确部署。“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包括零碳负碳技术的竞争。我们应在科技、金融等方面提前布好局。”
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等省市都已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认为,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牛鼻子”的作用。他强调,部分地方和部门应重新审视所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加快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制定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规划。“要树立国家一盘棋共赢的观念,努力进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