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DW智慧化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加班加点。工人们正在生产的是G12大尺寸单晶硅片,主要用于光伏发电,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凭借这一最新研发的产品,企业在上个月签订了12亿片的新订单,总价值达到65亿元。
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天津滨海高新区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优势,让企业信心满满。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股份)董事长沈浩平表示,中环股份将以高效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落户为契机,继续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深耕。“十四五”期间,中环股份将在新能源产业链方面新增投资50亿元以上。
围绕改善营商环境,天津滨海高新区不断推出各项方便企业的政策。近日,天津滨海高新区公布了《关于在高新区产业项目审批中施行“以函代证”保障“拿地即开工”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用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实体经济高速发展。《方案》通过“以函代证”的方式,把产业项目审批流程从“串联”变为“并联”,保障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推出新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天津滨海高新区深知营商环境好了才能“赢好商”。
据介绍,《方案》将天津市“以函代证”的适用范围从市政基础设施和政府投资类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扩充到全部产业项目,主要围绕产业项目审批流程的三个关键环节展开,即“前期工作意见函”替换立项,“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替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登记意见函”替换“施工许可证”。
过去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开工,平均时间在半年左右。通过“以函代证”的方式,实现项目部分前期手续在挂地期间前置办理,项目从取得土地合同到开工建设最快仅需3天,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我们将原来‘串联’的程序改为了‘并联’,企业可以提前做很多工作。”据天津滨海高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冯海超介绍,原来“拿地—立项—招标设计—报批审查”的过程是线性的,现在的“立项—招标设计—报批审查”都和拿地的流程实现了同步,这让企业开工的时间缩短了很多。节省出来的时间对很多市场敏感型和资金敏感型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例如芯片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很快,只有抓对了市场节奏,才不会落于人后。
为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天津滨海高新区政务办全力推进企业开办网上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申请人只需登录一个系统、申报一次信息,即可完成企业开办所涉及的相关业务。
据介绍,在“企业开办一窗通”可以进行企业设立登记、名称申报、营业执照寄递、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发票申领、社保登记、电子签名等多环节事项联办,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全流程支持无纸化、零见面、无费用申报;平台实行实名登记,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也就是说,在办理事项的过程中,申请人只需填报一次,便可由系统自动带入信息联网核验。
做好法定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
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离不开高效有活力的行政管理机构从中强力推动。天津滨海高新区自上而下推行法定机构改革,成效瞩目,努力破除了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激发了体制活力与经济发展活力,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一批批年轻的领导干部加入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田海鹏就是其中一员。来到天津滨海高新区后,田海鹏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投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科技新项目对接洽谈中。同时,迅速向分管的九个招商部门了解情况,梳理出需要决策、抓紧推动的问题,召开专题会协调解决,切实做到无缝对接。
田海鹏表示,近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来到滨海新区与各开发区管委会新聘任的副主任座谈交流,集体谈心谈话,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敢担当、善作为,加大改革开放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的法定机构改革已进入做“后半篇文章”的阶段,正如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在致全区广大企业家朋友的一封信中所写,“认真倾听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精心、舒心、贴心’服务。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最终实现‘皆大欢喜’。真诚希望各位企业家当好天津滨海高新区营商环境的监督员、评论员、宣传员,成为天津滨海高新区招商大使。共同把天津滨海高新区建成广大企业家创业兴业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