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从42岁起,秦大河便只能依靠他的假牙品人间百味。他本可以不必与他的牙齿这么早地“诀别”。但在南极科考面前,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1989年,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6人中,有2名科学家和4名探险家,秦大河是仅有的2名科学家之一。
在行前的体检中,秦大河被医生判定,要么拔掉10颗牙齿,要么不要去南极。“在南极要待200多天,温度低、体力消耗极大,要靠补充大量热量维持体能,如果牙齿犯病不能吃东西,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但要想去南极,就必须拔。从那时开始,我就只能靠假牙吃饭了。”12月7日,在河海大学“长江大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分享了这段有关“南极之恋”的“牺牲”,先是引得师生一阵唏嘘,继而迎来一片掌声。
考察队自1989年至1990年横穿南极大陆的220天里,挑战从未缺席。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暴风雪,有时甚至能刮几天几夜。”秦大河说,1989年8月下旬,考察队进入南极半岛最危险的巨大冰裂隙地区。
冰裂隙是冰下地形剧烈变化而造成的冰川裂隙,表面看起来覆盖着冰雪,下面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有一次,考察队拉雪橇的狗掉进了冰裂隙,好在有惊无险,被大家救了上来。
南极洲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关键地区,备受瞩目。作为冰川学家,秦大河每天完成几十公里的长途跋涉后,还要身着洁净服挖雪坑、采集雪样,观察雪层剖面变化等。每隔5个纬度,要挖2米深的雪坑;每2厘米采一个雪样,并将雪样装入净化了的样品瓶中。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为加快进程避开南极的冬季,通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考察队决定轻装前进,扔掉一切不必要的物品。秦大河开始精简随身衣服等,凡近期不用的,一律扔掉。“什么都可精简,唯我的样品和样品瓶丢不得。”秦大河将所有随身带的空样品瓶,包好后装入睡袋内当枕头。
1990年3月3日,徒步近6000公里后,考察队顺利抵达终点——东南极洲的苏联和平站,按最长路径成功横穿了南极大陆。秦大河也采集到了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800多瓶表层雪样,成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随后,他用了近两年时间分析带回的雪样,这些成果对认识组成南极冰盖物质水汽的来源、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南极海冰进退规律等,都有重要意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南极,因为南极是科学家的圣地,是科学的殿堂。南极就在那里,所以我一定要去。”秦大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