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延斌 通讯员郑兆雷)“哞——哞——”伴随此起彼伏的牛叫声,22头佩戴“金洼”标记的黑白花大奶牛排队走进转盘式挤奶大厅,不大会儿,雪白的牛奶便通过挤奶器,哗哗地流进储藏罐……这是记者在聊城市团团乳业养殖场看到的场景。
3年前,“金洼”由帮包的聊城市妇联牵头与“团团”签了一份为期5年的托管合同,将30万元扶贫资金购来的22头奶牛悉数交托给“团团”:5年里,“团团”每年要向53人的扶贫对象每人分红800—830元,承担奶牛生老病死的一切损失;5年后,“团团”将归还一头与交付时体质、年龄相当的奶牛或继续签订新的托管协议。
金洼村所在的茌平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一头奶牛,就是一座‘小银行’”。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家庭养殖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难题,还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养殖场用农户的奶牛扩大规模,反过来帮助他们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