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位于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通过它的“眼睛”,人们首次“零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模样。
探测器成功着陆的那一刻,坐在飞控大厅工作岗位上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激动不已。她靠在椅背上,捂住嘴,眼泪夺眶而出。
在有些人看来,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应该算是成熟型号。其实,担负着实现3个“国际首次”、2个“国内首次”目标,尤其是要落在其他国家航天器从未落过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的研制面临多项挑战。
“探测器想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远比在月球正面要难得多。”张熇说。相比月球正面,月背的陨石坑数量更多,而且布满了沟壑、峡谷、火山口和悬崖,想找一个可供着陆器软着陆的理想地点十分困难。
面对嫦娥四号登陆月背的第一道难关,张熇带领团队开始艰苦攻关。他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除了美国公开发表的图像资料,还重点对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资料认真研究。同时,他们向多位航天专家和相关科学家咨询请教,综合分析月球背面的土壤特性、环境特性、元素分布等情况。
任务的压力,让原本对工作要求就很高的张熇愈发“较真”。在一次讨论中,她的音量越来越高,事后她有些自责,觉得自己性子太急。同事们倒很能理解,他们知道张熇做事专注,精益求精,尤其对因为不认真不负责而导致的错误无法容忍。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张熇带领团队从可达性、实现性和安全性3方面出发,在月球背面崎岖复杂的地形中,选择出整体平坦程度与嫦娥三号月球着陆的虹湾地区相近的主、备两个着陆区。
2020年10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自主唤醒,迎来第23月昼工作期。已在月球背面工作了将近1年零10个月的它们,每一天都在刷新中国探月工程的纪录。(记者付毅飞)